標籤
共 34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英國 《衛報》(The Gurdian)報導,蘇格蘭斯特靈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科學家發現,輪狀病毒等導致腹瀉和胃部不適的腸道病毒,能「搭便車」般附著在長度小於5公釐的塑膠微粒上,藉此可在水中存活三天,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些病毒仍有傳染能力,形成健康風險。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中國四川大學的科學家嘗試應用新材料,開發出一種小型的仿生機器魚,它的身體柔軟、靈活且可自行修復,能一邊游動一邊吸附海洋中的微塑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研究人員在西班牙加納利群島中的特內里費島(Tenerife)海岸多次發現,波光粼粼的海水中藏著結塊、硬化的焦油,上面還點綴著微小的彩色塑膠碎片。 科學家很快地意識到,這種焦油和微塑膠的混合物和他們見過的任何其他塑膠汙染都不一樣。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研究人員警告,常見的回收再製寶特瓶,比新製造的寶特瓶釋放更多潛在有害化學物質到盛裝的液體中。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科學家表示,現在微塑膠汙染在地球上無處不在,人類接觸無可避免,人們也愈來愈關注微塑膠對健康的危害。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學界首次在活人的肺部深處發現微塑膠,而且幾乎所有樣本中都檢出這些顆粒。 活人肺部深處發現微塑膠 其中又以PP、PET最多 研究團隊從13名接受手術的患者的組織取得樣本,在其中11例發現微塑膠。發現最多的微塑膠類型是用於塑膠包裝和管材上的聚丙烯(PP),以及寶特瓶的原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過去的兩項研究發現,屍檢過程中採集的肺部組織,含有微塑膠的比例同樣很高。 學界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微塑膠,而且近80%的受測者身上都有。 研究結果顯示,微塑膠可以在人體全身傳播、可能滯留在器官中。這對健康的影響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員相當擔心,因為微塑膠確實對實驗室中的人體細胞造成損害,而且同樣會進入人體的空氣汙染顆粒,已知會導致每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各種形狀和大小的塑膠垃圾遍布全球海洋,出現在海灘、魚類體內甚至北極海冰中。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12月的一份報告明確指出,美國有很大的塑膠垃圾處理問題。 美國當前垃圾回收體系嚴重不足 報告顯示,美國是全球塑膠樹脂的主要生產者。樹脂是所有塑膠工業和消費品的前驅材料。此外美國還每年進出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塑膠製品。 按人均計算,美國產生的塑膠垃圾比中國多一個數量級,但中國較常因汙染相關問題而受到批評。根據...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一項新研究發現微塑膠無處不在,不只上至聖母峰,下至馬里亞納海溝,甚至地球對流層的高處也有,而且風速能將它們散播到遙遠的地方。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塑膠汙染持續對社會構成威脅。喝完咖啡後,塑膠咖啡杯何去何從?造成多少成本?如何影響環境──陸地、海洋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每年生產超過2億噸塑膠垃圾 相當於523兆根吸管 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ldlife Fund, WWF)委託達爾伯格顧問公司進行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光是2019年一年生產的塑膠,對社會、環境和經濟造成的終生成本就達到3.7兆美元,超過印度的GDP。除非我們採取行動,否則2040年生產的塑膠實際社會成本將是2019年的兩倍。 此刻,人類每年生產超過2億噸的塑膠垃圾,相當於大約523兆根塑膠吸管。如...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塑膠汙染無處不在,成為環境與人類健康的隱憂。最新研究發現,在牛的其中一個胃內有可以分解塑膠的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