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May. 16 2025

左宗棠是誰──為什麼他會有專屬的雞肉料理?

  • 這道深具特色的雞肉料理是為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設計的──不過卻是以一位中國將軍命名。 Photograph by Panther Media GmbH, Alamy Stock Photo

    這道深具特色的雞肉料理是為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設計的──不過卻是以一位中國將軍命名。 Photograph by Panther Media GmbH, Alamy Stock Photo

  • 雖說曾國藩是比較有名的中國軍事將領,但彭長貴卻認為,左宗棠霸氣的個性更適合用來為他這道菜命名。Photograph by Adolf-Nikolay Erazmovich Boiarskii, World Digital Library/Library of Congress

    雖說曾國藩是比較有名的中國軍事將領,但彭長貴卻認為,左宗棠霸氣的個性更適合用來為他這道菜命名。Photograph by Adolf-Nikolay Erazmovich Boiarskii, World Digital Library/Library of Congress

  • 左宗棠雞是專為美國人口味而設計的,也因此在臺灣的餐廳不太容易看到這道菜。 Photograph by Alp Aksoy, Alamy Stock Photo

    左宗棠雞是專為美國人口味而設計的,也因此在臺灣的餐廳不太容易看到這道菜。 Photograph by Alp Aksoy, Alamy Stock Photo

  • 如今在美國,左宗棠雞就是外帶中菜的同義詞。從厚厚的麵衣和甜甜的醬汁來看,這跟原始版本根本天差地遠。Photograph by xPACIFICA, Redux (Top) and Photograph by Alessandro Cosmelli, Contrasto /Redux (Bottom)

    如今在美國,左宗棠雞就是外帶中菜的同義詞。從厚厚的麵衣和甜甜的醬汁來看,這跟原始版本根本天差地遠。Photograph by xPACIFICA, Redux (Top) and Photograph by Alessandro Cosmelli, Contrasto /Redux (Bottom)

1

雖說這道菜是在臺灣發明的,但打從一開始它就是專為美國人打造的口味。

這道深具特色的雞肉料理是為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設計的──不過卻是以一位中國將軍命名。 Photograph by Panther Media GmbH, Alamy Stock Photo

這道深具特色的雞肉料理是為一位美國海軍上將設計的──不過卻是以一位中國將軍命名。 Photograph by Panther Media GmbH, Alamy Stock Photo

在過去50年裡,很少有哪道菜能像左宗棠雞一樣,成為美式中菜的代表。油亮的外觀、酥脆的炸衣,加上酸甜黏口的醬汁,使它成為全美各地中餐外帶菜單上的常駐主角。

不過這道菜從來就不是要表達傳統的中菜風格。儘管源自臺灣,但左宗棠雞打從一開始就是因為要討好美國人的味蕾而特別量身設計的。

AD

ads-parallax

左宗棠雞的起源

最初的左宗棠雞,其實與如今美國常見、醬汁淋滿的版本有很大差異──它原本是一代名廚彭長貴為宴客精心設計的精緻料理。彭長貴1919年出生於中國湖南,從廚房實習生起步,一路成為中國國民政府的宴客主廚。中國內戰結束後,他隨國民黨撤退來到臺灣。

「彭師傅有種貴氣。」曾在2013年採訪彭長貴的臺灣記者許欣蒂(Cindy Hsu,音譯)說:「他還是耳聰目明,管起廚房像管軍隊一樣精準。」

1953年,彭長貴在臺北為來訪的美國海軍上將亞瑟.雷德福(Arthur W. Radford)舉辦三天國宴時,首次發想並製作了這道料理。

「當時,彭長貴是全臺灣最重要的大廚,」許欣蒂解釋:「雖然他們請了三個不一樣的餐廳,但其實菜全都是他做的。」

到了第三天,彭長貴已經端出了所有經典拿手菜,心想應該來點新花樣,讓客人眼睛一亮。「他知道美國人喜歡炸雞,所以他把雞腿去骨之後拿去炸,」許欣蒂說:「可是單純的炸雞人家早就吃過了,所以他開始思考他們還喜歡什麼──鹹鹹的、酸酸的,還要有一點點辣。」這正是常見於「邋遢喬」(譯註:一種夾了碎牛肉醬、洋蔥和調味醬的漢堡或三明治)和醬汁雞翅這類菜色裡的風味。

他在酥脆的炸雞外裹上酸香醬汁,加入辣椒絲增添辣味,並將這道菜命名為「左宗棠雞」──致敬19世紀著名的軍事將領左宗棠,他在協助清朝維持全國穩定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為什麼會選擇以這位將軍為名,讓許欣蒂非常納悶,她的家族也是來自湖南。「我問他:『為什麼是左宗棠,而不是曾國藩?』」她回想。因為曾國藩可以說是當時最出名的湘軍將領──事實上,他還是左宗棠的長官。

雖說曾國藩是比較有名的中國軍事將領,但彭長貴卻認為,左宗棠霸氣的個性更適合用來為他這道菜命名。Photograph by Adolf-Nikolay Erazmovich Boiarskii, World Digital Library/Library of Congress

雖說曾國藩是比較有名的中國軍事將領,但彭長貴卻認為,左宗棠霸氣的個性更適合用來為他這道菜命名。Photograph by Adolf-Nikolay Erazmovich Boiarskii, World Digital Library/Library of Congress

左宗棠雞是專為美國人口味而設計的,也因此在臺灣的餐廳不太容易看到這道菜。 Photograph by Alp Aksoy, Alamy Stock Photo

左宗棠雞是專為美國人口味而設計的,也因此在臺灣的餐廳不太容易看到這道菜。 Photograph by Alp Aksoy, Alamy Stock Photo

彭長貴解釋說,曾國藩是出了名的儉樸,這樣的聲望並不適合這道濃郁放縱的雞肉菜餚。左宗棠雖然沒那麼出名,形象卻比較大膽霸氣,彭長貴覺得他更符合這道菜的風味。

這道中菜的美國化之路

1973年,彭常貴搬到紐約,開了一家湘菜餐廳,名為「彭叔湘園餐廳」(Uncle Peng’s Hunan Yuan),並大獲好評。這家餐廳位在曼哈頓,聯合國總部就在附近,總是吸引來許多外交人員。美國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就是著名的常客。

不過呢,彭長貴的招牌雞肉料理早就在競爭對手的菜單上流傳。推出自己版本左宗棠雞的人,包括有中國廚師王宋廷(Tsung Ting Wang,音譯)和餐廳老闆葛大偉(David Keh,音譯)。不過他們的版本因為要符合當代美國人的口味而又進一步改良,主打更厚的麵衣和更甜的醬汁。「左宗棠雞不應該是甜的,」彭長貴的兒子彭鐵誠說:「湘菜不用甜。湘菜比較辣、比較鹹。」

不過改良後的風味特色卻正中紅心。「我們沒有想要完全照抄彭師傅的菜,」葛大偉的前商業夥伴艾德.設恩菲爾德(Ed Schoenfeld)在2010年告訴網路媒體《沙龍》(Salon)說:「我們加了自己的詮釋。所以我們的左宗棠雞切法不一樣,我們是切丁,還加了荸薺、木耳、海鮮醬和醋。」

彭長貴並不在意這些抄襲者。「我父親知道華人在海外做生意有多困難,」彭鐵誠說:「如果有人用他的名號過生活,他也就隨他們了。」

在那個時候,這道菜的名聲已經比彭師傅本人更響亮了。尼克森總統在1972年訪問中國,當時也掀起了一陣對中菜的好奇,美國的中餐廳也即時做出回應。像左宗棠雞這樣的菜色就很剛好──又鹹、又甜、又酥脆,同時具備了足夠的異國風味,剛好能讓人有冒險的感覺。

「當時的中餐主廚正好抓住了美國人對中式料理興趣升溫的浪潮。」洛杉磯的美食部落客陳大衛( David R. Chan)說,從1950年代開始,他已經吃遍了全美幾千家中國餐廳。「紐約出現了許多新菜色,像是左宗棠雞,大眾也為之瘋狂。」

如今在美國,左宗棠雞就是外帶中菜的同義詞。從厚厚的麵衣和甜甜的醬汁來看,這跟原始版本根本天差地遠。Photograph by xPACIFICA, Redux (Top) and Photograph by Alessandro Cosmelli, Contrasto /Redux (Bottom)

如今在美國,左宗棠雞就是外帶中菜的同義詞。從厚厚的麵衣和甜甜的醬汁來看,這跟原始版本根本天差地遠。Photograph by xPACIFICA, Redux (Top) and Photograph by Alessandro Cosmelli, Contrasto /Redux (Bottom)

左宗棠雞原本多半只在紐約流行,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90年代,當時大量福建移民湧入,成為美東中餐業的主導族群。到了1990年代末期的高峰,陳大衛估計,福建籍大廚幾乎掌控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絕大多數的中餐館。其中許多人開設了自助餐廳,而左宗棠雞也成為這類餐廳中不可或缺的招牌菜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法,但只要你說是『左宗棠雞』,那就是用了一個有份量的名字。」彭鐵誠說。

這些餐廳有著一致的模板:蒸盤中擺滿一盤盤鮮綠的炒青花菜、一條條金黃酥脆的炸春捲,還有裹著色澤鮮亮、黏稠醬汁的各式肉類。正是在這些自助餐廳裡,左宗棠雞從原本的新奇菜色,逐漸成為美式中菜文化中廣受歡迎的常駐主角。

不過,其分布範圍主要還是在美國東岸。根據陳大衛的說法,這道菜從未真正滲透到西岸,因為在西岸,比較甜、顏色比較明亮的料理橙汁雞(orange chicken),透過像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之類的連鎖店主宰了美式中菜的飲食風貌。

今日的左宗棠雞傳承

1980年代,彭長貴在臺北開了彭園餐廳,而同名餐廳到今天仍在營業。現在已經是有九間分店的連鎖餐廳,專營婚宴與喜慶,賓客會圍著鋪了厚重桌布的圓桌用餐,天花板上還掛著華麗的燈飾。

他們的菜色依然忠實展現精緻經典中菜的精髓──口感平衡、菜色循序漸進,並強調不同風味之間的和諧。這間餐廳不再只是湖南餐廳,而是已經演化成泛中菜體驗,融合了廣東菜、上海菜和四川菜傳統的影響。

但左宗棠雞依舊是菜單上的固定要角,也仍保有原本那種精緻的感覺:精心酥炸而柔嫩,包裹在比例均衡的鹹酸醬汁中。以光亮的石板盛裝上菜,旁邊是一朵擺在纖細荷蘭芹上的蘭花。這道菜的辣度並不明顯,反而是以柔和的尾韻呈現。

不過,在彭園以外的地方,左宗棠雞並不常見。偶爾可以在臺灣各地的湖南菜或川菜館菜單中看到,鮮少特別凸顯,也幾乎不會被當成招牌菜。

左宗棠雞在大多人記憶中只是一股新奇的風潮──在家鄉沒有大紅大紫,卻在海外掀起波瀾。「有人覺得那很復古,」臺北醫學大學的食物史教授郭忠豪說:「不是這裡的人真的會常吃的東西。」

不過左宗棠雞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中國或臺灣人設計的。雖然它取名自一位清朝將軍,實際上卻是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口味而誕生,之後又經過多次調整,更貼近美國大眾的喜好。這道菜原本就是一位中菜大廚為一位美國海軍上將所創作的──因此,左宗棠雞說是中式料理,也同樣是美式料理。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人恨死香菜?為什麼有人討厭鯷魚?答案藏在演化裡 / 哈佛研究:少量的紅肉也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JUN. 2025

異種移植大未來

基因改造豬能否解決器官捐贈荒?

異種移植大未來

AD

熱門精選

AD

ad300600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