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船自古以來就往返於1800公里長的運河上,連接了北京與耀眼的南方終點站杭州。新建的仿古寺廟是水岸活化計畫的一部分。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AD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駁船自古以來就往返於1800公里長的運河上,連接了北京與耀眼的南方終點站杭州。新建的仿古寺廟是水岸活化計畫的一部分。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微山湖是運河系統的一部分,湖上一名漁夫正把鸕鷀抓到船上。當地仍有少數家庭延續著祖先一千多年來的謀生方式,用繩子綁住鳥的脖子,使牠們無法把較大的魚吞下肚,然後再逼牠們把抓到的魚吐出來。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在淮安的淮鋼鋼鐵公司,平板卡車上的鋼條將被裝載到駁船上,經由運河運送。每年都有大約4億公噸的煤炭、磚塊、穀物和其他貨物沿著這條水道在杭州和濟寧之間的各個點移動。濟寧以北的河道則大部分都已經乾枯。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蘇州昆劇院的名角正準備排演。昆劇是一種風格化的藝術形式,講究音樂、唱詞與舞蹈的和諧融合,於1500年代在運河畔的蘇州及其周邊地區興起。表演者經由水路將昆曲傳播到中國其他地方。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運河沿岸的村莊反映出中國過去與現在之間的拉鋸。在微山湖邊的漁村下辛庄,23歲的準新娘魏莉身穿傳統的紅色嫁衣。未來新房牆上的結婚照是幾星期前拍的,照片中的她穿的是西式婚紗。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以水為家曾經是大運河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對這對母女來說,至今依然如此,她們將必需品從岸上帶回家,而她們的家就是施橋鎮上一艘除役的水泥駁船。地方政府為了吸引觀光客而整頓運河,已使這樣的水上人家慢慢消失。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一名年輕人一大早就趕著鵝群去覓食,接著再把牠們趕到淮安南邊的運河去游水。在運河沿岸的農村裡,很多小農的謀生方式就是為船員供應水禽與肉品──還有香菸和啤酒。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在這張未曾發表過的照片裡,1940年代大運河上的生活步調顯得十分悠閒。
Photograph by Gilbert H. Grosvenor, National Geographic Stock
修復後的水都周庄打著「東方威尼斯」的招牌,每年吸引超過250萬遊客。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杭州的北新橋碼頭上,每一名挑夫都擔著約90公斤重的磚塊。挑夫一詞的由來,是因為他們用手工製的竹扁擔挑運貨物。在運河沿岸的大部分地區,人力已被吊車和卡車取代。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漁人在海河上捕魚,一旁就是天津之眼摩天輪。為了吸引觀光客,有一段運河被修復,並且引入了流經天津的海河之水。
Photograph by Michael Yamashita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