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l. 19 2016

《星際爭霸戰》可是有憑有據、不打誑語

  • 《星際爭霸戰》可是有憑有據、不打誑語

    《星際爭霸戰》可是有憑有據、不打誑語

1

這個壯觀的科幻系列今年要慶祝50歲了,但你可能並不知道,這系列中所有的科幻奇想其實都建構在紮實的科學知識上。

USS企業號在電視影集《銀河飛龍》(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中勇敢探索宇宙的遙遠角落。有現代工程師認為,我們可以在未來的20或30年內打造出真正的企業號。PHOTOGRAPHC COURTESY CBS/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再抵抗也沒用。

半個世紀以來,《星艦》系列不斷贏得新粉絲的心,也啟發了現實世界中許多創新發明。在推出了12部主題電影(第13部將於本月推出)與六部電視影集、外加不斷增加的系列書籍、遊戲、漫畫、雜誌和紀錄片之後,這個系列真的已經勇敢踏上了沒有任何科幻奇想曾到達之處。

AD

ads-parallax

安德魯‧斐茲卡斯(Andrew Fazekas)說,這個系列成功的祕密,就是與科學知識站在同一陣線。斐茲卡斯是國家地理作者,也主持天文學部落格 ’Night Sky Guy’。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新書,介紹《星艦》系列中有事實或理論根據的天文學、以及其中啟發各種新發明的科技。在《星際爭霸戰:本宇宙官方指南》(Star Trek: The Official Guide to our Universe)一書中,他解釋道,《星艦》系列和大部分的科幻小說不同,一直都是根植於人類與生俱來的那股衝動、去探索那些似乎很合理的科學,並提供了「一條充滿希望的道路,通往一個不太遙遠的、可能的人類未來。」

《星艦》系列今年堂堂邁入第50年,為了共襄盛舉,《國家地理》最近也和斐茲卡斯聊到了《星艦》中出現過的真實科學,以及其歷久不衰的魅力。

 

Q:您是科學作家、業餘天文學家,也是一輩子的《星艦》迷。您說這本書可以說是這幾種喜好的瓦肯(Vulcan)心靈融合。請跟我們說說,這幾種喜好為什麼會湊在一起、您又如何讓它們融合?

A:我從10歲開始就是業餘天文愛好者──就是在後院裡看星星的人啦。同時,我也一直都是《星艦》迷。所以我很清楚自己想把這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世界融合在一起。不過當時還不知道要怎麼做。

後來我開始了解到,《星艦》裡出現的天體和目的地,大部分都是真的可以對應到現實生活的。在看這系列的影集和電影的時候,你會聽到像仙女座星系或半人馬座α星之類的名字──這些都是真實的,我在漫步夜空時就曾經遇見過這些名字。

我很快就找到了許多可以把影集跟天體連結在一起的例子。像是讓人家用我的望遠鏡看某顆超新星的時候,我就可以引用曾經出現過這顆超新星的《星艦》影集,我可以說,「你記得 ‘All Our Yesterdays’ 那一集嗎?因為恆星要爆炸了、行星也會被毀滅、所以企業號要趕快逃走的那集?」

大概在10年前,我開始隨興記下曾經出現在星艦影集中的天體。當我重看影集的時候,我一次又一次看到作者提到的都是真正的知識。他們一直都非常認真地看待真正的科學。

 

Q:請告訴我們您的研究方法。我想您應該需要蒐集大量資料、還要跟科學家合作。您如何決定重心該放在哪裡,又如何闡釋?

A:《星艦》系列根本就是資訊和冷知識的汪洋大海,知識量排山倒海、簡直讓人無法招架。所以我決定要專注在少數幾件事情上。我有天文教育的背景,知道書一定要寫得淺顯易懂、要寫成讀者覺得有親切感的東西:那就是一本關於夜空的指南。

所以我們從太陽系開始,再前往太陽系以外的行星──系外行星。接下來我會說明恆星的相關知識──它們自何處誕生、如何生存、在哪裡死亡。最後我會討論到規模最宏偉的星系結構。

這本書的基礎,就是要檢視《星艦》系列的目的地與裡面談到的真實科學。現在有許許多多科學家、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還有數學家、化學家、甚至太空人,都是因為孩提時受到《星艦》系列的啟發,才會踏上這一條專業研究的道路。是這個節目捉住了他們的想像力。

而這也正是《星艦》系列這麼酷的原因。我並沒有否定《星際大戰》──我也很喜歡《星戰》系列,但我發現《星戰》系列比較偏幻想。雖然我喜歡《星際大戰》也喜歡《魔戒》,但《星艦》系列更真實、也更腳踏實地。

 

Q: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您遇到最大的驚喜是什麼?

A:其中之一,就是科學真的非常精確,不管哪一門科學都是。《星艦》的基礎是紮實的科學,你可以看得出來,作者和製作人真的花了功夫去確定科學部分正確無誤。

他們的做法是延請真正的科學顧問,讓專家的意見融入情節和場景的拍攝中。而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科技進步了、我們也探索了更遙遠的疆域,對這個宇宙愈來愈了解,所以新知識也跟著進入了《星艦》的情節和劇情裡。

而星艦的一切冒險,都是以非常寫實的畫布為背景。有了現代的電腦模擬、再依據我們所擁有的知識,好萊塢已經有能力重現太空中任何一種天體,讓我們這些太空科技宅能坐在最想要的前排座位觀看宇宙。

 

在第一代《星艦》影集中,有一次艦隊成員發現自己被一個力場包圍在OK牧場大亂鬥(1881年O.K. Corral牧場決鬥事件)的場景裡。自50年前首度播出以來,《星艦》系列就極為仰仗科學家的意見,包括物理學家、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家和化學家。PHOTOGRAPH COURTESY CBS/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舉個例子,就說企業號正躲在一個星雲裡面好了。欸,身為長居在地球上的觀星者,我們永遠也看不到星雲裡面是什麼模樣,我們只能從外面觀察這些色彩繽紛的美麗星團。但現在好萊塢已經可以把我們放在星雲裡面,根據的還是科學家所使用的電腦模擬,那是科學家用來了解星雲到底是什麼、是如何形成、又如何演變的工具。超神奇的!就好像你真的在星雲裡面一樣。

當然,這還是需要一些藝術方面的修飾。另外,像是曲速引擎和遠距傳送(teleportation)的完整概念,本來就已經被星艦系列的創作者吉恩‧羅登貝瑞(Gene Roddenberry)放在原始的設定中。他在50年前就已經想到了這些裝置,以便順利推動故事情節。你總不能讓自己的主角每次都要花上三、四百年才能抵達另外一個星系吧。

 

Q:《星艦》系列中有許多科技,彷彿早就預見了現實世界中的發明。具體來說,有那些東西是這樣?

A:欸,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們稱做「PADD」(Personal Access Display Device,個人接收顯示裝置)的裝備。這東西上面沒有鍵盤,用手指就好了。現實世界中的版本我們稱之為iPad,還有平板。真的很詭異吧,夢想成真了!生活就是模仿的藝術啊。

當然了,iPad、智慧型手機和穿戴式醫學裝置會設計成現在這種外型,絕非偶然。這些東西會讓人聯想到我們在1966年的《星艦》影集中看到的東西。

然後還有語音辨識──跟你的裝置說話。這讓我想到《星艦迷航記4-搶救未來》──有鯨魚的那一集。史考特進入一間工程公司,想跟電腦說話,他直接開口說「哈囉,電腦。」老骨頭糾正他說,「你要用滑鼠啦!」而史考特的反應是,「喔,這麼古典啊。」然後他就對著滑鼠說起話來了。

 

我們的科技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偵測、我們也有了語音辨識。現在我們不必用鍵盤也可以打字、發電郵。

在第一代《星艦》影集中,有一個四肢癱瘓的角色,他坐在一個巨大、粗豪的機器裡面,你只能看到他的頭,他也只能透過閃燈來溝通,閃兩下代表「是」,閃一下代表「否」。

你看看我們現在。史蒂芬‧霍金可以透過電腦溝通。他可以說出完整的句子。他還可以寫書!這已經不只是閃燈了。這個部分的科技已經超越了《星艦》,而那本該是300年之後的未來耶!我們已經比1966年的他們所設想的走得更遠、也走得更快。

 

Q:那麼,相反的,有哪些未來願景並沒有實現?有沒有哪些事情──不管是天文學、科技、或一般科學──是《星艦》系列沒猜對的?

A:最重要的就是曲速引擎。這很可能永遠都只是科學幻想。這也跟你和哪個學門的科學家討論有關。不過,現在已經有科學家在進行實驗室實驗,規模非常小,探討的是未來可不可能做得到。既然有了方程式,就表示這或許是可行的。

不過話說回來,曲速引擎也可能永遠無法實現,即時傳送也是一樣。量子遠傳(Quantum teleportation,亦譯為量子隱形傳輸)──把一個粒子從一個系統傳送到另外一個系統──確實存在。有一天我們或許(真的只是或許)可以傳送無生命的物體。但即時傳送活生生的人類──我是說,我們真的想要這樣做嗎?你必須真的把一個生物解構到分子層次、再重新組合。這生物的DNA會被撕裂的。

最近有人問我,我們現在會這樣塑造未來,是因為我們想模仿《星艦》嗎?還是說,事情就這樣自然而然地發生了?我認為是前者。我們都被這個超受歡迎的科幻系列影響了。

 

Q:我認為《星艦》系列和其他科幻最大不同之處,就是它的哲學傾向──是這個系列對生命、對宇宙、對萬物的深刻思考。就您看來,這樣的角度是不是這個影集能歷久彌新、甚至經過半個世紀還能不斷吸引新觀眾的原因?

A:不同類型的影迷、不同的世代,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影集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元素。而你提到的這種深刻思考,就是能夠感動這麼多人的地方。就算那些並不是科技宅的人,也會喜歡《星艦》系列所傳遞的訊息、和對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那就是他們已經克服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國家、文化、種族方面的種種小問題小困難。在《星艦》裡的那個未來,人類已經克服了這一切。

還有,那股想探索未知的熱情與渴望──更推動我們繼續探索更遙遠的邊界。我認為這是深植在人類DNA裡的。那是一股勇往探索人類未至之境的渴望。在《星艦》影集中,他們行動的舞台不是在大陸或行星上,而是整個銀河系──和銀河系以外的地方。

在《銀河飛龍》中,有一集是艦隊成員在修改一枚光子魚雷,以便在星雲中開採名為vertion的次原子粒子。《星艦》系列中出現的天體,常常和真實宇宙有所重疊。PHOTOGRAPH COURTESY CBS/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這些就是能真正引起共鳴的元素。而我認為,透過《星艦》的各種化身所傳達、也同樣吸引了觀眾注意的,就是《星艦》系列和社會議題結合的方式。比方說,在第一代影集中,民權運動就佔了很大份量。還記得烏胡拉和寇克艦長那經典的一吻嗎?在當時真的引起了好一番波瀾,因為那可是電視上首批出現跨種族之吻的畫面呢。

 

Q:威廉‧沙特納(William Shatner, 在第一代影集和前幾部電影中飾演寇克艦長)為這本書寫了序,你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有見到他或其他星艦系列明星嗎?你有……欸,「追星」嗎?

A:我一開始就想找沙特納──想請他參與這本書的發行、介紹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講的是橫跨宇宙的大冒險,就和《星艦》系列的故事一樣。還有誰比寇克艦長更適合這種情境的呢?

所以我就去拜託我的編輯:「拜託去找沙特納吧!如果需要的話,就訴諸他的出身,跟他說作者也是蒙特婁來的、還跟他唸同一所大學。」看來的確有用,他們真的請動他了,天時地利人和,沙特納真的參與了這本書。

你可以在序裡面看到,沙特納說他也很喜歡科學與科幻小說。你看得出來他是親筆寫的,我非常渴望能當面謝謝他。

但是並沒有──很可惜,我到現在還沒有當面見到任何一位《星艦》演員,希望在我打書的旅程中能有機會打破這一點。九月初在紐約的《星艦》大會──盛大的50周年慶節目上,我會有機會見到各版本影集的大部分演員。我的夢想就是請所有演員都在我的書上簽名。

這樣的星團就是最好的實驗室,能檢視星星的演化歷程。但生在地球上的天文學家只能遠遠地觀察。星艦成員則有機會近距離研究。PHOTOGRAPH COURTESY CBS/NATIONAL GEOGRAPHIC BOOKS

 

Q:你希望這本書對讀者造成什麼影響?你希望達成什麼目的?

A:身為天文學教育者和知識傳播者,我希望那些不熟悉夜空、但喜愛《星艦》的朋友能看看這本書,了解一下他們看到的是什麼──比方說,像是那些隱藏在爆炸的超新星後面的真實科學。

天空是自然資源,但我們和天空之間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離。大眾坐在電腦前面、坐在自己的裝置前面,這是《星艦》系列給我們看過的未來、現在也已經成真。但這也讓我們脫離了自然──忘記了大自然的壯觀宏偉、忘記了那片夜空。而那片夜空就是《星艦》系列的背景:也就是我們頭頂上的浩渺蒼穹。

 

(譯註:Star Trek系列影集最早譯為《星艦迷航記》或《星艦奇航記》,近年上映的新版電影則由片商譯為《星際爭霸戰》,影迷與書迷則常稱之為《星艦》系列。)

 

撰文:Jeremy Berlin

編譯:鍾慧元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