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Feb. 05 2014

意見:太地町真正的悲劇

  • 意見:太地町真正的悲劇

    意見:太地町真正的悲劇

1

研究者發現,動物也會展現同理心、利他主義與其他過去我們認為只有人類才有的情感。

一隻瓶鼻海豚游向相機。PHOTOGRAPH BY OCEAN/CORBIS

在日本太地町持續發生的捕捉與屠殺海豚行為(繼上週的瓶鼻海豚之後又有五次大規模獵殺)讓我們感到不安,不僅因為這很殘忍,也因為它所反映出的人類面目。

自1980年代商業捕鯨終於在全球都被禁止後,我們對海洋哺乳動物與許多其他動物的心智有了更多認識。我們的發現顯示,許多其他物種,包括至今所研究過的所有鯨豚類,就和人類一樣是有思想和感情的生物,並且是有知覺的。

AD

ads-parallax

我們也知道,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例如在太地町被捕殺或被迫與家族分離的那些海豚,擁有社會組織和規則,以及某種程度的同理心和分辨對錯的能力。

一個瓶鼻海豚小群聚從日本小笠原島外海的珊瑚礁上方游過。PHOTOGRAPH BY HIROYA MINAKUCHI/MINDEN PICTURES/CORBIS

我們怎麼知道? 有一個例子來自蘇格蘭一位海洋生物學家本月在《海洋哺乳動物科學》(Marine Mammal Science)發表的文章。他在文中描述看到一隻公海豚將一隻新生的海豚從母親身邊搶走後殘暴的痛擊牠。小海豚在幾個月後死於這次攻擊中所受的傷。

人類難得看到這種攻擊,不過科學家知道這類攻擊不算少見,且源自公海豚的繁殖衝動: 牠們攻擊的目標只限於牠們沒有交配過的母海豚所生下的幼豚。有時,甚至會有一群公海豚加入攻擊。如果幼豚死亡,母海豚很快又可以受孕,讓這些公海豚有機會成為牠下一個孩子的父親。用演化生物學的專業用語來說,公海豚採取了一個「繁殖策略」,這種策略在許多哺乳類物種身上都可以看到,從家貓到棕熊皆然。

然而這項研究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這名生物學家也看到其他幾隻在附近的大型公海豚趕來伸出援手,協助海豚媽媽拯救牠的幼豚。

牠們在母海豚與小海豚身邊圍成一圈,協助這對母子逃離危險。也許這些公海豚曾與這隻母海豚交配,或許牠們有親緣關係—在演化理論中,這兩個可能性是人類以外的動物出現利他行為時,經常被提出來的解釋。

動物與同理心

但是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不論是老鼠還是大象,動物也可以具備同理心,即使是對沒有親屬關係的其他個體,牠們也能感受到牠們的痛苦與不幸。

靈長類動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曾指出,生活在複雜社會的動物,如海豚和黑猩猩,也「渴望合作與和諧。」也許,這種渴望有時甚至會導向英雄式的行為和仁慈的表現。

若非如此,我們要如何解釋南韓海洋生物學家曾目睹的這一幕: 十幾隻長吻真海豚(Delphinus capensis)協助一隻似乎胸鰭麻痺的成年母海豚?

這些海豚輪流潛到母海豚下方將牠抬上海面,足有半個多小時之久。隨著母海豚情況惡化,牠們又換了一個策略: 牠們緊靠在一起游動,用身體形成一個木筏,將這隻母海豚負載在牠們的背上。一直到母海豚停止呼吸後牠們才開始解散。但即使到了那個時候,還是有幾隻海豚待在牠身邊,碰觸牠的身體,直到牠沉下水面為止。

還有其他報導描述海豚媽媽背著生病或死亡的幼豚,或是一隻或兩隻海豚幫忙將另一隻海豚推到水面,但這是第一次有報導指出一大群海豚合作幫忙一隻病弱的個體—這不表示海豚很少出現這種行為,比較可能的解釋是我們沒有看到。

動物利他行為的其他例子則顯示,有時,一個物種可能也會對另一個物種伸出援手。

2009年,生物學家在南極看到這一幕:一隻大翅鯨在一隻海豹於水中慌亂地跳躍、企圖躲避虎鯨攻擊時,救了這隻海豹。那隻大翅鯨用力將尾巴甩向虎鯨,反轉身體讓腹部朝上,然後將海豹掃到牠寬闊的腹部上,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也曾有人在美國加州外海看到逆戟鯨撞擊並驅趕想要殺死一隻灰鯨幼仔的虎鯨。

有報導指出,海豚會幫助人類,比如將溺水的人推出水面並驅趕鯊魚

挪威的虎鯨會固定餵食因為病弱而無法捕魚的虎鯨,而且這隻生病的虎鯨還不是牠們小群聚的成員。

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記載?這些記載與在太地町發生的事情有什麼關係?

海豚在日本太地町的水灣中游動。PHOTOGRAPH BY STAFF/REUTERS/CORBIS

動物心智:典範轉移

20世紀大半,科學家告訴我們,其他動物基本上就是機器人。

人類以外的動物只是反應式的生物: 牠們缺乏思想與情感,我們被教導要忽略其他物種所展現的看似人性或人道的行為。只有人類會愛、會笑、會幫助別人、會哀悼悲傷。

科學家也很少蒐集有關動物(除了憤怒以外的)情緒展現或利他行為的數據與觀察,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可能會被貼上擬人濫情主義者的標籤。

然而過去20年來,我們對動物心智的了解已有改變。愈來愈多科學家,特別是演化生物學家,不再認為人類與其他所有動物之間隔著一道認知的鴻溝。

反之,他們認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大腦都有許多共同的特質與能力,因為這些大腦是為了許多相同的工作所設計的,並擁有共同的先祖世系。

正因如此,科學家開始尋找其他物種的同理心與利他行為的根源,並且開始蒐集我在文中所描述的那種田野觀察軼事。(三十多年前,這些有意義的觀察很可能會淪落到廢紙堆。)

動物確實會思考,也有感覺,有時,牠們充滿人道關懷的行為也會讓我們驚奇。只要有機會,大翅鯨就是會拯救一隻海豹。

屠殺海豚的人

回到太地町。在那裡工作的漁民將海豚驅趕聚集、把牠們關在擁擠的圍欄中達數日之久,將幼豚帶離母親,並殺害許多海豚—我們為此感到困惑不解,因為這是如此不人道的行為

而且沒有必要。很少日本人以海豚肉為食;沒有人必須仰賴海豚肉才能生存。

獵殺野生海豚也許如日本政府所堅稱的是當地傳統,但傳統並非凜然不可侵犯。當傳統不再符合一個社會的需求、或人們體認到它是不道德的時候,傳統可以改變。

「在那個傳統誕生的時代,全世界的人和日本漁民都還不知道傷害海豚所代表的意義。」約翰‧藍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在1月20日寫給太地町的海豚獵人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

但全世界的人、漁民與日本政府現在都知道在太地町發生的屠殺究竟代表了什麼。

何以為人?

今天,我們許多人都在努力重新定義我們與其他動物的關係。有倡議者認為,包括海豚、鯨魚、大象與黑猩猩在內的特定物種應該被視為具有權利的個人

許多人類社會經過好幾個世紀才承認其他人也有權利,因此,要賦予其他動物一些權利,至少要使牠們免於被圈養或使用於生物醫療研究,將是更艱鉅的挑戰。這樣的努力甚至可能顯得徒勞無望,但有愈來愈多國家,包括日本在內,已經不再允許利用黑猩猩進行侵入性的研究。

其實,光是我們會思辨這樣的議題,就足以顯示我們知道自己並不總是善待其他動物,而在太地町發生的這類事件是不對的。

太地町的啟示

那麼,太地町究竟揭露了什麼樣的人性?

它所揭露的是,儘管我們已經比以前知道得多,我們仍然繼續知情且凶暴的以殘酷的方式對待動物—一如從前我們眼中的其他動物那樣,泯滅人性而冷酷無情。

但是再看一眼太地町的海岸吧。除了漁民之外,那裡還有包括日本公民在內的其他人,他們聚集在那裡目擊並記錄恐怖的事件,並抗議對海豚的屠殺。

海豚不可能知道這些人的行動。但他們確實就在那裡,為了海豚(一個沒有親緣關係的物種!)而努力,因為這樣做才是正確的、仁慈的—也是人道的。

撰文:維吉尼亞‧莫瑞爾(Virginia Morell), National Geographic


維吉尼亞莫瑞爾是《科學》雜誌通訊記者,著有四本廣受好評的書籍。她的最新著作,《動物心智: 其他生物的思想與情感》(Animal Wise: The Thoughts and Emotions of Our Fellow Creatures) 已經獲得幾項殊榮,包括美國圖書館協會的2014矚目好書,並入選Kirkus Reviews書評網站年度最佳書籍。她與丈夫及農場牧羊犬布卡盧一起生活在美國奧勒岡州。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