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an. 16 2020

雲豹能重返臺灣山林? 國際保育組織來臺:要當地居民希望牠們回來

  • 魯凱民族議會主席包基成、好茶部落會議主席杜冬振向遠道而來的潘特拉致意。攝影:李育琴

    魯凱民族議會主席包基成、好茶部落會議主席杜冬振向遠道而來的潘特拉致意。攝影:李育琴

  • 雲豹是魯凱族守護山林的夥伴。作者:Joseph Wolf。

    雲豹是魯凱族守護山林的夥伴。作者:Joseph Wolf。

  • 禮納里古茶布安部落Alazumo Padramedrame和佳暮獵享走山人Lavakaw Dringiruru分享魯凱族的山林智慧和永續利用。攝影:李育琴

    禮納里古茶布安部落Alazumo Padramedrame和佳暮獵享走山人Lavakaw Dringiruru分享魯凱族的山林智慧和永續利用。攝影:李育琴

  • 好茶部落因莫拉克風災山林崩塌遷居至霧臺禮納里。攝影:李育琴

    好茶部落因莫拉克風災山林崩塌遷居至霧臺禮納里。攝影:李育琴

  • 潘特拉協助復育印度和尼泊爾的野生老虎族群,至今數量已成長2倍。圖片來源:Panthera.org

    潘特拉協助復育印度和尼泊爾的野生老虎族群,至今數量已成長2倍。圖片來源:Panthera.org

  • 保育團體協助查德野放復育彎角劍羚,讓當地居民找回認同和文化。圖片來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CC BY-NC-ND 2.0)

    保育團體協助查德野放復育彎角劍羚,讓當地居民找回認同和文化。圖片來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CC BY-NC-ND 2.0)

  • 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到屏東霧臺禮納里好茶部落與魯凱族人交流。攝影:李育琴

    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到屏東霧臺禮納里好茶部落與魯凱族人交流。攝影:李育琴

  • 部落長輩吟唱古茶布安古調歡迎國際友人。攝影:李育琴

    部落長輩吟唱古茶布安古調歡迎國際友人。攝影:李育琴

1

雲豹在臺灣的野外族群,科學家證實已經滅絕。然而雲豹原是臺灣山林食物鏈的頂層動物,影響著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健康,雲豹也是原住民魯凱、排灣族歷史文化、山林智慧所代表的神聖動物,是否要藉由科學的力量重新引入雲豹野放復育,過去幾年民間保育人士和公部門持續進行探討。2018年舉辦的貓科動物再引入研討會,曾邀請國際專家來臺分享經驗並與原住民族進行討論。

 臺灣對於雲豹復育的企圖,也吸引國際保育團體的關注。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Panthera)近日透過野聲環境生態中心接洽來臺,拜訪屏東霧臺魯凱族代表、林務局和地方NGO,希望了解臺灣雲豹引入復育的可行性。

魯凱民族議會主席包基成、好茶部落會議主席杜冬振向遠道而來的潘特拉致意。攝影:李育琴

魯凱民族議會主席包基成、好茶部落會議主席杜冬振向遠道而來的潘特拉致意。攝影:李育琴

認識魯凱傳統山林文化、環境守護

14日潘特拉執行長勞奈(Frédéric Launay)到屏東霧臺鄉與魯凱族人交流,透過魯凱語、中、英文翻譯,聆聽魯凱族有關雲豹的傳統文化、山林智慧和狩獵倫理等議題。勞奈也分享潘特拉在國際上復育貓科動物的經驗和成果。下午在佳暮族人的帶領下,他們進入原鄉山林踏查,認識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和屏東山巒文化。

AD

ads-parallax

「魯凱族是屬於雲豹的民族。」禮納里古茶布安部落族人Alazumo Padramedrame透過婦女的角度,述說魯凱族人傳統的山林守護、自然環境保護作法。「老人家說,雲豹是守護山林的夥伴,我們把雲豹當成人一樣,有靈性,我們尊敬牠。」

雲豹是魯凱族守護山林的夥伴。作者:Joseph Wolf。

雲豹是魯凱族守護山林的夥伴。作者:Joseph Wolf。

山林使用的倫理,是世代傳承而來。「魯凱人到山上採集食物的時候,只取單日足夠的食物。包括柴火、興建房屋的樹木都是一樣,不多取,不浪費。因為老人家說,山上的所有東西都是大家的。」

對於溪流的保護,不允許把穢物丟入水中,要用掩埋的方式。老人家還告誡不要接近小溪流,說是陰間人居住的地方。「後來發現,原來傳統智慧裡那麼多的禁忌,是為了保護山林裡的動物。因為山邊的動物在傍晚時會到水源地喝水,因此獵人狩獵時也要避開溪邊,到更遠的地方去狩獵。」Alazumo說,這是老人家傳下來的山林智慧。

魯凱獵人並非每天都去狩獵。在豐年祭前,由大頭目宣告,先進行開門儀式,打開了柵門後才會出發去狩獵。而獵人上山,不一定是去打獵,也為了巡守傳統領域,了解山林動物的數量是否變多或變少,甚至是否滅絕了。巡守過程中,可能發現職業獵人所設的動物陷阱,也會加以移除。Alazumo說,現在部落的年輕人,遵守著傳統狩獵的倫理,在進入山林的同時,進行傳統領域的保育。

禮納里古茶布安部落Alazumo Padramedrame和佳暮獵享走山人Lavakaw Dringiruru分享魯凱族的山林智慧和永續利用。攝影:李育琴

禮納里古茶布安部落Alazumo Padramedrame和佳暮獵享走山人Lavakaw Dringiruru分享魯凱族的山林智慧和永續利用。攝影:李育琴

她也述說原住民的山林在日本時代和國民政府來臺後,遭外力介入而大幅改變。紅檜、樟樹接續遭砍伐,後來改種的相思木林無法抓緊土地,大雨造成土石崩塌,植被不再,小動物也因此缺乏足夠食物。「希望能夠復育山林的多樣性,屬於魯凱族的傳統領域才能真正復育。」

世代傳承的狩獵倫理、獵物共享

佳暮村村長Lavakaw Dringiruru說明佳暮獵人的狩獵倫理規範,獵物作為社區共享、尊重頭目和迎接賓客的文化和作法。他積極教導下一代魯凱族的山林智慧,這些狩獵和傳統領域的知識是跟隨老獵人學習而來,透過儀式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協助傳統領域的調查和相關規範的訂定。

前霧臺鄉鄉長杜傳則說,我們要學習傳統魯凱的狩獵倫理規範,若復育雲豹,這些傳統的智慧、山林規範、狩獵哲學要讓更多主流社會、非原住民知道。

好茶部落因莫拉克風災山林崩塌遷居至霧臺禮納里。攝影:李育琴

好茶部落因莫拉克風災山林崩塌遷居至霧臺禮納里。攝影:李育琴

勞奈對於魯凱族人分享的山林智慧印象深刻。他說,「雲豹的價值深刻地烙印在在地居民的文化歷史和哲學之中,在成功復育雲豹的道路上,幾乎已達成了九成。」他指出,在全球其他地方,往往必須花費很多時間解釋,才能喚起民眾了解貓科動物對森林和生物多樣性的價值,但是他從魯凱族人的分享中,看到他們與雲豹的緊密連結,以及對山林環境永續利用的態度。

全球野生貓科面臨危機  潘特拉讓印度老虎數量倍增

勞奈也跟族人分享潘特拉組織在全球各地復育貓科動物的經驗。他說,我們對於野生貓科動物並不了解,除了獅子、老虎等大型貓科之外,全球還有30多種小型貓科動物,相關的生態知識研究並不多。這些貓科動物因人類開發、棲地遭破壞,與人類的衝突愈來愈多,因此逐漸消失,瀕臨滅絕。潘特拉就是專為保育野生貓科動物而成立的組織。

潘特拉協助復育印度和尼泊爾的野生老虎族群,至今數量已成長2倍。圖片來源:Panthera.org

潘特拉協助復育印度和尼泊爾的野生老虎族群,至今數量已成長2倍。圖片來源:Panthera.org

潘特拉透過與不同部門的合作,包括政府部門、在地社群、企業和一般大眾,採用科學研究結合在地社群協力保育的方法,讓野生動物回到原生棲地,復育野外貓科動物族群。主要經費是由募款而來。

勞奈說,潘特拉協助印度讓當地的老虎數量成長二倍。也在非洲推廣以精緻設計的人造豹皮,取代當地獵殺豹取豹皮的行為,不僅創造商業模式,也提供工作機會。「野生動物能夠回到棲地,是因為當地居民希望牠們能夠回來!」這是影響野放復育成功的關鍵。

勞奈分享幾年前保育組織將非洲野外已滅絕的彎角劍羚(scimitar-horned oryx)引入野放回查德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故事。一位年過80的長輩和孫子一起觀看草原上奔跑的羚羊,高興不已,他說他的孩子從不相信父親看過彎角劍羚,如今劍羚回到草原,證實了他過往記憶是真的。「把動物帶回來,是把認同、把文化帶回來,因此對當地人來說,復育彎角劍羚的工作這麼有意義。」

保育團體協助查德野放復育彎角劍羚,讓當地居民找回認同和文化。圖片來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CC BY-NC-ND 2.0)

保育團體協助查德野放復育彎角劍羚,讓當地居民找回認同和文化。圖片來源: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CC BY-NC-ND 2.0)

臺灣雲豹復育 可作為全球貓科野放復育的學習過程

臺灣雲豹的復育為何重要?對全球貓科動物的保育又有什麼意義?勞奈指出,雲豹在全球已列為「易危」(VU)物種,許多棲地的族群數量都在持續減少,主要原因是森林砍伐和棲地改變,許多雲豹的棲地變成了棕櫚油農場,棲地破碎化也使得個別保育對族群復育沒有幫助。「很多案例顯示,圈養野放已經是唯一的復育方法。」

勞奈進一步說,「臺灣的棲地完整,在地社群積極協調和付出努力,希望讓雲豹回到這片森林棲地。這能夠讓大家具體看見並學習如何在適當的棲地實際復育物種。」在尋找全球雲豹和貓科動物的野放復育的可行性中,臺灣復育雲豹可能會是很好的學習過程。

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到屏東霧臺禮納里好茶部落與魯凱族人交流。攝影:李育琴

國際貓科保育組織潘特拉到屏東霧臺禮納里好茶部落與魯凱族人交流。攝影:李育琴

藉由雲豹復育 重新架構原住民新的山林關係

野望環境生態中心這次接洽潘特拉組織來臺,從去(2019)年開始就密切與霧臺禮納里魯凱族領袖和族人溝通討論,他們發現族人對於雲豹復育的想法,從原本的不信任,慢慢有了不同的態度。長期投入野外雲豹研究的負責人姜博仁肯定族人的認同,他說,「雲豹復育不只關乎科學性的生物技術,更有價值的是在地的認同和參與、培力,希望透過雲豹復育,重新架構原住民當代新的與山林的關係。」

面對已在野外滅絕的雲豹,是否一定要引入復育讓牠們重回臺灣的森林?姜博仁說,「想想看全球暖化我們是否該介入?瀕臨絕種的動物我們是否該搶救?雲豹的消失不是一、二萬年前的事,而是近代不久前才滅絕。」他強調動物滅絕是因人為所造成,把牠們帶回來除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健康,也是因為珍惜這樣的生物多樣性帶給我們的各種價值。

姜博仁進一步說明,「雲豹復育對於生物多樣性的健康有重要價值,因為雲豹的消失,影響著森林底層的動物數量和其他生物多樣性。此外,把雲豹帶回森林後,藉由在地部落的參與找回認同和文化,這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另一種文化價值。」

他也認為雲豹的復育能培力在地部落,培養山林調查技能、記錄管理山林,因此能提供工作機會,同時建構新的山林文化和政策。由部落來管理山林,他們對雲豹有感情,保護雲豹的生存,在完整友善的文化架構下進行狩獵,才能永續自然資源的使用。

部落長輩吟唱古茶布安古調歡迎國際友人。攝影:李育琴

部落長輩吟唱古茶布安古調歡迎國際友人。攝影:李育琴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李育琴 屏東報導

本文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內容由許多專家學者及民間環團,提供國內外環境教育與環保資訊;主題涵蓋全球變遷、溫室氣體控制、環保生活、環境汙染防治、生態保育、能源節約與能源效率、綠建築等各面向。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濕地、海洋、土地發聲。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