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暖化

共 29 筆相關資料

全球17個山脈暖化加劇中 威脅高海拔生物多樣性
環境與保育|
Apr. 07 2024

全球17個山脈暖化加劇中 威脅高海拔生物多樣性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由於缺乏長期運作的氣象觀測站,全球山區氣候變化的測量,一直是一個大挑戰。近日,由我國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領銜的跨國團隊,首創山區氣候速度推估方式,發現全球17個區域的山脈等溫線,正以每年超過11公尺的速度上升中,表示該地暖化情況嚴重,甚至開始對生存於這些高海拔生態避難所的物種構成威脅。

研究:這種細菌超會吃甲烷! 減緩暖化的迷你幫手
環境與保育|
Sep. 18 2023

研究:這種細菌超會吃甲烷! 減緩暖化的迷你幫手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曹可芝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減少溫室氣體的責任很大,科學家在自然界找到「超迷你幫手」了!最新研究發現一種特殊的甲烷氧化菌,能更有效地分解甲烷,而甲烷是僅次於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研究人員對這種細菌寄予厚望,但目前仍在實驗室階段,如何擴大規模仍是一大考驗。 低濃度甲烷環境中也能作用  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溫室效應來源,僅次於二氧化碳。若以20年為單位計算,甲烷造成暖化的潛勢值是二氧化碳的84倍。石油和天然氣、工業、農業和垃圾填埋場等人類活動都有可能產生甲烷。 甲烷氧化菌(methanotrophs,又稱嗜甲烷菌)並非新發現,但這類細菌對環境...

聯合國警告未來5年史上最熱 破攝氏1.5度機率超過六成
環境與保育|
May. 23 2023

聯合國警告未來5年史上最熱 破攝氏1.5度機率超過六成

整理:陳文姿(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5月17日警告,有高達66%的機率,2027年以前至少有一年升溫超過攝氏1.5度 ,可能在明年或後年突破這個門檻。 前次聖嬰現象(El Niño)出現的2016年,創下全球最熱的一年。專家預測今年會再出現聖嬰現象,進一步推升氣溫。未來5年幾乎可以確定將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5年,並且會打破2016年的紀錄

冰川融化恐釋出數十萬噸微生物 科學家:「末日病原」存活機率極微
環境與保育|
Nov. 29 2022

冰川融化恐釋出數十萬噸微生物 科學家:「末日病原」存活機率極微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全球暖化加速冰川融化。英國亞伯里斯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發現,未來80年間可能有超過10萬噸微生物從冰川釋出,其中有對我們有益的微生物,但有害微生物也可能跟著流出。 研究人員在阿爾卑斯山、加拿大、瑞典、斯瓦爾巴群島等八處冰川、加上二處西格陵蘭冰層(ice sheet)的表面融水進行採樣,結果每一毫升的水樣本約有數萬個微生物。有人擔心世界末日等級的病原體會跟著釋出,科學家認為機率極微,但還需更多研究。 他們發現,即使是在中等暖化(RCP4.5)的情境下,會有超過10萬噸微生物從冰川釋出。...

暖化蟲害風險大增 褐翅椿象往美西移 科學家籲農民提前準備
環境與保育|
Oct. 10 2022

暖化蟲害風險大增 褐翅椿象往美西移 科學家籲農民提前準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林大利 審校 隨著氣候變遷,蟲害不僅會遷移,範圍也可能跟著擴大。美國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可能會讓褐翅椿象(Brown marmorated stink bug,學名:Halyomorpha halys)在美國的適存環境會擴增70%。 科學家提醒,有些農夫耕作的經驗是傳承自上一輩。然而,全球暖化改變害蟲分布,農夫必須學習因應新害蟲的技能。 褐翅椿象源自亞洲,約20年前出現在美國。這種植食昆蟲從農作物到觀賞植物都吃,可吃的食物高達170種。美國46州都有牠的蹤跡,在15州被視為害蟲。2010年褐翅椿象爆發時,曾導致美東的中大西洋(Mid-A...

暖化恐讓稻米變少、變難吃 科學家:大家都忽略了夜間升溫
環境與保育|
Sep. 20 2022

暖化恐讓稻米變少、變難吃 科學家:大家都忽略了夜間升溫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白天高溫屢破紀錄,敲響全球暖化的警鐘。相反地,夜間增溫的危機常被忽略。除了人與動物需要降溫,植物在夜間的防禦機制較少,受到的影響更大。植物不僅關乎生態,也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來源。研究指出,夜間溫度每升高攝氏1度,就可能讓小麥產量下降6%,稻米產量下降10%。夜晚變熱也會影響作物品質,稻米變乾變硬,甚至改變營養成分。 有鑑於此,美國「小麥和稻米耐熱性中心」(Wheat and Rice Center for Heat Resilience,WRCHR)的學者專家正在尋找可以抵禦氣候變遷的稻米跟小麥品種,以維持糧食產量。《衛報》(The G...

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 研究提醒暖化下的病毒傳播風險
環境與保育|
May. 17 2022

30萬次物種間的首次接觸 研究提醒暖化下的病毒傳播風險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黃鈺婷 編譯;許祖菱 審校 《Carbon Brief》報導,一份刊登於《自然》(Nature)期刊的新研究顯示,全球暖化之下,哺乳動物被迫遷往較涼爽的地方,進而導致病毒傳播風險擴大,「無疑」將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 這份研究使用模型繪製出2070年之前,氣候變遷將如何改變3100種哺乳動物及其所攜帶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結果發現,氣候變遷增加了不同哺乳動物接觸的機會,並因此提升新興疾病傳播風險。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熱點」以及亞洲和非洲的人口稠密地區最有可能受到影響。 作者表示,根據研究結果,到2070年,氣候變遷很可能成為跨物種病毒傳播的主要人為因...

暖化提高腎結石風險 美國研究:本世紀末病例數可能增近4%
科學與新知|
Jan. 18 2022

暖化提高腎結石風險 美國研究:本世紀末病例數可能增近4%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一份刊登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發現,氣候變遷影響下氣溫升高,將導致腎結石患病人數增加,病患痛苦程度也因高溫和脫水而加劇。

氣候承諾不足 本世紀末將升溫攝氏2.7度 聯合國最新碳排差距報告出爐
環境與保育|
Nov. 03 2021

氣候承諾不足 本世紀末將升溫攝氏2.7度 聯合國最新碳排差距報告出爐

聯合國在10月26日發布的《2021年排放差距報告》(Emissions Gap Report 2021)指出,世界各國未來十年因應氣候變遷的最新計畫,距離要避免全球升溫達到危險程度,還差得很遠。排放差距指的是目前的承諾與計畫和避免氣溫急劇上升所需的行動,兩者之間的差距。 全球2030年中期減碳措施還不夠 下週聯合國將在格拉斯哥舉行氣候峰會,許多政府更新了他們對於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要從現在到2030年之間採取更多措施來減少碳排放,包括阿根廷、英國、加拿大、歐盟、南非和美國。 但最新報告發現,這些新承諾的總和,只能達成這個十年所需的額外減排量的1/7,距離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比工...

研究:全球珊瑚礁面積比1950年代少一半
環境與保育|
Oct. 01 2021

研究:全球珊瑚礁面積比1950年代少一半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科學家分析全球數千項珊瑚礁調查發現,自1950年代以來,全世界珊瑚礁的覆蓋面積已減半,原因是全球暖化、過度捕撈、汙染和棲息地破壞。 珊瑚礁物種多樣性 50年間下降60%以上 從澳洲1430英里(約2300公里)的大堡礁到印度洋馬尼亞沙洲(Saya de Malha Bank),珊瑚礁及其維繫的魚類多樣性正在急劇下降。21世紀,這個趨勢很可能隨著地球暖化持續下去。  學者檢視在87個國家進行的1萬4705次珊瑚礁調查結果發現,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維持漁獲的額外工作急...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