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5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想提高作物產量,螞蟻或許比殺蟲劑更有效?《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最新研究指出,螞蟻會吃害蟲,減少作物(葉片、果實或種子)的損害,進而提高產量。其成效與殺蟲劑相似,有時甚至更好,而且成本更低。 利用螞蟻防治害蟲並非新發現,1700年前中國已開始利用螞蟻來防治柑桔角肩椿象,各國也有相關研究。新發表的報告從300多個案例中去分析26種螞蟻與17種作物間的關係而得到上述結論。不過,科學家也提醒,並非每一種螞蟻都提高作物產量,有的螞蟻甚至會保護害蟲,在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生態關聯前,不宜擅自引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最新研究顯示,兩年都有接觸殺蟲劑益達胺的切葉蜂,後代減少了44%,此外,即使只接觸過一次殺蟲劑,切葉蜂可能也需要好幾世代的時間,才能從殺蟲劑的負面影響中恢復。
海洋科學家在大堡礁集水區發現許多他國禁用的殺蟲劑濃度過高,砲轟澳洲化學物質監管機關有嚴重的管理瑕疵,導致大堡礁長期遭到汙染。 珊瑚礁水質專家布羅迪(Jon Brodie)和漁業獸醫蘭多斯(Matt Landos)共同發表的最新研究指出,澳洲昆士蘭省珊瑚礁集水區的農藥管制措施未能防止生態系統暴露於農業化學物質,並詳細說明對化學品監管和許可機關「澳洲農藥和獸藥管理局」(APVMA)流程和作法的疑慮。
在哥斯大黎加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 吸血蚊子會演化出抗藥性,但牠們的掠食者不會。 最新研究顯示,至少在某個地區,殺蟲劑不只無法控制蚊子數量,還反而讓這些吸血害蟲更加猖獗──原因是殺蟲劑會殺死蚊子的掠食者。 這項研究發表在本月份的《生態學》(Oecologia)期刊裡,為殺蟲劑如何影響生態系統提出了新的見解。 在哥斯大黎加的研究區域裡,蚊子對常見的化學物質已經演化出抗藥性,這些化學物質原本的目的是要消滅蚊子和其它害蟲的。但在同一時間,蚊子的掠食者並沒有跟上那樣的演化腳步──這讓蚊子的數量暴增。 艾德.哈米爾(Edd Hammill)──一名猶他州大學(Utah State U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