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標籤
共 15 筆相關資料
超新星爆發往往代表著一個恆星生命的終結,但是近期的一篇研究發現,似乎並非總是如此。 十年前在旋渦星系NGC1309發現的超新星SN2012Z,它發出了宇宙中的絕響,所有人都認為這預示著它的湮滅。當研究人員在後續比對星圖之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它原先位置的恆星竟然比爆炸前更亮!這前所未有的先例令不少專家們跌破眼鏡。 在超新星爆發的類別裡面有著I型及II型(對應羅馬數字的1及2),其中I型超新星中的次分類Ia型超新星有著宇宙標準燭光的稱號,其成因是每次的爆炸當量大致上相同,故絕對亮度也相同,利用該機制可以作為量天尺來使用。在互繞的白矮星-白矮星或白矮星-紅巨星系統中,其中一顆白...
我們是否可以僅透過恆星的質量,就可以預測它終將會以火(超新星)或冰(白矮星最終冷卻成黑矮星)的狀態結束生命?由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領導的天文學家團隊試圖透過觀察白矮星來回答這個問題,以期找到火與冰之間準確的分界線。 當恆星燃料耗盡時,若非在劇烈的爆炸中拋出其外層,以至輸出的能量比太陽在其100億年的生命中所產生的能量還多;就是膨脹並穩定成為一顆大小與我們的月亮差不多的白矮星。而其中決定恆星會走向哪條路的關鍵在於它的質量,其中質量較小的恆星死亡後成為白矮星(冰),質量較大的則成為超新星(火)。儘管我們相信穩定白矮星廣泛被接受的最大質量約為1.38個太陽質量,亦即其前身恆星的理論值應該在8個太...
以往天文學家認為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神祕伽馬射線源自於暗物質,現在澳洲國立大學(ANU)的研究團隊找到了新的解釋。 大約在十年前,天文學家使用NASA費米伽馬射線太空望遠鏡(GLAST)測量銀河系中心時,發現一種高能的光超出了他們所能解釋的範圍,即所謂的銀河系中心過剩(GCE),此現象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現今澳洲國立大學的研究表示這種特殊的伽馬射線訊號,實際上可能來自一種特定類型快速旋轉的中子星。 研究人員發現它可能來自於毫秒脈衝星,一種旋轉速度非常快,大約每秒可旋轉100次的中子星。在此之前天文學家就曾在太陽系附近探測到單個毫秒脈衝星的伽馬射線...
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觀測到最遙遠的恆星!這顆恆星編號WHL0137-LS,又稱為Earendel,是托爾金在《魔戒》系列小說中「晨星」之意,因為它存在於宇宙的黎明時期。WHL0137-LS的紅移z=6.2±0.1,顯示它的光線在大霹靂後僅9億年就發出,歷經129 億年後才到達地球。由於宇宙在膨脹,這顆恆星的目前位置距離我們達280億光年。在此之前所見最遙遠恆星是MACS J1149 Lensed Star 1 ,是大霹靂後44億年發出的光(紅移z=1.49,目前距離140億光年),因此紀錄大大超前。 能看到WHL0137-...
自從30年前發現第一顆系外行星後,天文學家已發現近5000顆系外行星,及近5000顆候選天體,但麻省理工學院的團隊在《天文學期刊》(Astronomical Journal)上發表的研究中,認為有幾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資料判定為行星的天體可能是小恆星。團隊利用更精確母恆星測量值,評估其行星的大小,並確定Kepler-854b、Kepler-840b 和 Kepler-699b直徑是木星的兩到四倍,這尺寸太大而不是行星。另外,Kepler-747b的大小約為木星的1.8倍,與已確認的最大行星相近,但是Kepler-747b離它的母恆星相對遠,這樣的距離不容易存在如此大小的行星。所以Kepler-...
天文學家使用NASA史匹哲太空望遠鏡觀測資料(已於2020年1月退役),看到一片塵埃雲短暫地阻擋了一顆名為HD 166191恆星的光線。這片塵埃雲可能來自於兩個小行星大小般的天體撞擊而產生。 HD 166191目前壽命約為1000萬年,是一顆年輕的晚期,屬於F型到早期G型恆星,位於人馬座,距離我們約329光年。恆星演化到這個階段,其形成時所遺留下的塵埃已聚集在一起,稱為微行星的天體。小行星是我們的太陽系形成時留下的行星碎片,而在其他的恆星周圍,這些物體可能是未來構成行星的原料,一旦充斥其間的氣體散去,這些小天體間的碰撞就會變得很常見。 史匹哲太空望遠鏡曾在形成岩石行星的年輕恆星周圍...
國際天文團隊在《自然天文學》期刊發表星團中的恆星如何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年輕」的研究發現,他們提出星團的恆星以兩種不同的方式獲得質量:第一種是透過一般吸積盤方式,導致快速旋轉並形成紅色的主序星;第二種透過雙星合併,造成緩慢旋轉,使恆星看起來更藍顯得更年輕! 這一切可以從天文學中最著名的圖表—赫羅圖說起,該圖創建於一個世紀前,根據恆星的亮度和顏色將恆星排序於圖上。而太陽與大多數恆星都位於圖中的「主序帶」上面。長期以來,由於傳統望遠鏡不夠精確,很難清楚分辨星團裡不同的群體,因此看起來星團只有一條較寬的主序帶。然而,最近透過哈伯太空望遠鏡的精確觀測發現,年輕疏散星團的主序帶似乎是由幾...
NASA日前公布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拍到的第一顆恆星,還有一張自拍照,雖然這還不是一張「完成品」,只是這巨大的太空望遠鏡為期數月、一系列的校準步驟的過程之一。 這張驚人的照片有18個模糊白點,它們全部都是位於大熊座的恆星HD 84406。這顆恆星亮度為6.9等肉眼無法看到,需要雙筒望遠鏡才看得到。這張影像是為期數個月校準巨大主鏡過程之一,這18個星點是被主鏡的18個片單獨鏡片反射到韋伯的次鏡,最後進入主要成像設備近紅外相機(NIRCam)。目前看來進度良好,這些點都位於中心部分附近,科學家將逐漸調整主鏡鏡片角度,直到18光點變成一顆星。 為了幫助調整,團隊還拍攝了一張「自拍照」,...
通常行星形成的時間會與其母恆星相當,但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KU Leuven)主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某些類型的恆星即使瀕臨死亡,仍有可能形成行星,若此得到證實,行星形成的理論將會有所調整。 我們的太陽誕生於46億年前,在接下來的100萬年裡,周圍的物質聚集成原行星。行星從原行星盤中誕生,原行星盤就像是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巨大煎餅,而太陽位在中間,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們都在同一個平面上運行。但當太陽走到生命的終點時,會膨脹形成紅巨星,拋出大量物質,並吞噬在地球以內的內行星,最終形成白矮星,在這種情況下,白矮星的周圍不會形成新的行星。但像太陽一樣的單星反而是少數,大多數的恆星以雙星...
這個天體或許是失敗氣態巨行星的核心,並挑戰了天文學家對行星形成的認知。 在大約730光年外──這距離在我們的星系裡並不算太遠,有顆超級怪異的行星繞著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公轉,這顆巨大的高密度行星與母恆星的距離相當近。無論是在我們自己的太陽系裡或是更遙遠的地方,天文學家都從未見過與這類似的天體。 這顆熾熱的行星名為TOI-849b,是我們目前所觀測到質量最大的岩質行星,裡頭塞滿了相當於40個地球的物質。令人費解的是,TOI-849b的超大體積暗示它應該是顆像木星一樣的巨大氣態行星,但它卻幾乎沒有大氣層。這種行星的誕生機制,挑戰了科學家對行星形成的理解。 「讓一顆行星變得跟TOI-...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