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標籤
共 28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從聖母峰到南極,塑膠汙染全面入侵地球。減塑不能等,聯合國展開首次的塑膠汙染公約談判。12月2日第一輪談判落幕,會中意見分歧。積極派盼達成有力的國際規範,在2040年前終結塑膠汙染;反對陣營則指稱,塑膠廢棄管理與國家政策相關,不宜用全球性規範,也不應管制塑膠生產。 聯合國預計在兩年內召開五輪談判,目標是再2024年推出第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條約。首輪談判於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烏拉圭東岬(Punta del Este)登場,共有來自150多個國家/地區的代表、業者、環團、科學家、拾荒者組織等與會。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保育類野生動物也遭微塑膠汙染之害,綠色和平8月23日發表報告指出,透過對排遺及棲地的採集調查,台灣黑熊、黃喉貂、櫻花鉤吻鮭、臺灣水鹿、石虎及歐亞水獺等六種保育類動物,從環境攝入微塑膠的風險無所不在,其中以黃喉貂的排遺微塑膠檢出率100%最為驚人。 綠色和平表示,這是全球首次進行重要保育類動物與棲地被塑膠汙染的現況調查,建議政府短期可從國家公園、保護區等限定範圍著手,定期監測生態棲地受塑膠汙染情形。長期而言,則需配合《全球塑膠公約》訂定一次性塑膠包裝減量時程表,並正式入法。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科學家表示,現在微塑膠汙染在地球上無處不在,人類接觸無可避免,人們也愈來愈關注微塑膠對健康的危害。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學界首次在活人的肺部深處發現微塑膠,而且幾乎所有樣本中都檢出這些顆粒。 活人肺部深處發現微塑膠 其中又以PP、PET最多 研究團隊從13名接受手術的患者的組織取得樣本,在其中11例發現微塑膠。發現最多的微塑膠類型是用於塑膠包裝和管材上的聚丙烯(PP),以及寶特瓶的原料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過去的兩項研究發現,屍檢過程中採集的肺部組織,含有微塑膠的比例同樣很高。 學界已...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