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地震

共 15 筆相關資料

面對下一場巨震,你準備好了嗎?獻給臺灣的防災備忘錄
科學與新知|
Dec. 13 2022

面對下一場巨震,你準備好了嗎?獻給臺灣的防災備忘錄

採訪撰文|田偲妤、王怡蓁 責任編輯|田偲妤 美術設計|蔡宛潔

發現火星可能存在岩漿
科學與新知|
Nov. 02 2022

發現火星可能存在岩漿

探測到火星深處的隆隆聲使得人們對這顆紅色星球上火山活動的猜測可能為真。在研究了美國航太總署(NASA)洞察號火星探測器(InSight Mars Lander)探測到的一系列地震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熔融岩漿可能仍然存在於火星地殼下,意味著火星表面至今仍持續受到火山活動的影響。 迄今為止,洞察號已探測到1300多次地震,這些地震可以揭示火星內部結構和活動的相關訊息,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西蒙.史塔勒(Simon Stähler)領導的地球物理團隊對最近的20次地震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分布在整個火星表面的大部分斷層並不活躍。有趣的是,這個斷層群似乎來自一個叫做科柏洛斯槽溝(Ce...

對中央山脈斷層看法分歧 學者:缺乏「孕震帶」調查,更缺研究人才
環境與保育|
Sep. 25 2022

對中央山脈斷層看法分歧 學者:缺乏「孕震帶」調查,更缺研究人才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劉庭莉報導 9月17、18日臺東關山及池上分別發生芮氏規模6.4、6.8的有感地震,深度僅約7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最大震度達到6強,是今年目前最大的地震,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一級開設,花東地區災情仍在陸續修復中。 此次地震成因也仍分歧。中央氣象局9月19日對外說明,本次地震發生的原因不會歸類在一個尚未被證實存在的中央山脈斷層上。然而學者指出,中央地調所過去只關注破裂到地表的活動斷層,這次地震凸顯出地底下「孕震帶」的重要性,中央山脈斷層的存在正慢慢為世人了解。此外,學者更提醒了國內地質研究人才「斷層」的隱憂。

地震不見得是自然現象,有些是「人為地震」
科學與新知|
May. 04 2021

地震不見得是自然現象,有些是「人為地震」

地震不見得是自然現象,有些是人為因素造成的。以下幾個地震案例被認為是「人為地震」中規模最大的。

考古學家終於知道一座有3700年歷史的迦南宮殿為何遭到棄置
歷史與文化|
Sep. 22 2020

考古學家終於知道一座有3700年歷史的迦南宮殿為何遭到棄置

研究人員在以色列花費數年尋找證據──而他們的發現可能對該地區的當代居民獨具意義。

南加州持續發生四年的神秘群震,科學家終於知道原因了
科學與新知|
Jul. 03 2020

南加州持續發生四年的神秘群震,科學家終於知道原因了

一份對地球地殼內部高解析度的新觀察,指出了造成那2萬2000次令南加州不得安寧的微小地震的原因。 2016年年初,南加州一系列群震的發生頻率默默地升高。這些地震並非天天發生,而且規模大多小到人類無感,不過隨著一個月一個月過去,這些地震持續發生且次數增加。到了2018年春天,已經是每個月有數千次小地震發生,有些大到能搖晃檯燈,附近居民因而提心吊膽。雖然過去這四年裡總共有超過2萬2000次的小地震,然而這些地震的成因卻始終如謎。

101科學教室:地震
科學與新知|
Feb. 06 2020

101科學教室:地震

你知道要如何測量地震嗎?紀錄中最大的地震又發生在哪裡呢? 地震雖會造成難以置信的破壞,但也造就了地球上一些最壯麗的地質景觀。快跟著101科學教室一同探索地震背後的地質原理吧!

震後餘波
環境與保育|
Jan. 28 2020

震後餘波

許多人依然記得,也肯定聽過1988年的12月7日上午11:41分,亞美尼亞發生一場劇烈的地震,奪走2萬5千人的性命,1萬9千人受傷,還有530人無家可歸。這起地牛翻身摧毀了斯皮塔克、久姆裡(日後改稱為列寧納坎)、瓦納左爾(日後改稱為基羅瓦坎)、斯帖帕納凡以及阿胡良等地的房屋。時隔天災發生的26年後,依然有4千個家庭無家可歸,許多人至今仍住在臨時住所裡。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
科學與新知|
Dec. 30 2019

洞察號首度在火星上發現活動斷層帶!

火星上的隆隆地震源自科柏洛斯槽溝(Cerberus Fossae),顯示這個地質年輕的區域仍在活動並斷裂。

NOV. 2023

氣候危機有解?

最新除碳技術,加入拯救地球競賽。

氣候危機有解?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