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中研院研之有物

共 55 筆相關資料

在山重水複間,看見柳暗花明的風景哲學—專訪黃冠閔
歷史與文化|
Sponsored

在山重水複間,看見柳暗花明的風景哲學—專訪黃冠閔

  在哲學「想像」中,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你是否曾有不得其所的感覺?當我們的認知遭到撼動時,總有一種失去歸屬的他者感。幸而在哲學的「想像」論題中,對空間與場所概念的探討,藏有靜觀其變、無處不是風景的智慧。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中國文哲研究所黃冠閔研究員兼所長,暢談從理工科轉身投入哲學領域的故事,並分享長期從事的「風景現象學」研究。

專訪孔祥重院士:從脈動陣列到人工智慧的教育與產業實踐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專訪孔祥重院士:從脈動陣列到人工智慧的教育與產業實踐

  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 人工智慧(AI)正值當前科技浪潮的高峰,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僅能自己寫出流暢文章,還能創作令人驚艷的圖片和影像,更能為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升級。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孔祥重院士,他是臺灣人工智慧領域的代表人物,目前為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也是「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校長。他在 1979 年提出「脈動陣列」理論(Systolic Array),促進高效能平行運算的基礎,為現行諸多人工智慧算力加速器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案。近年,他積極回臺討論 AI 人才培育以及 AI 研發有關的議題,希望讓更多臺灣產學研界與年輕學子,一起看到 AI 的無限可...

鄭芝龍海圖?明代航海圖?解開塞爾登地圖的身世之謎
歷史與文化|
Sponsored

鄭芝龍海圖?明代航海圖?解開塞爾登地圖的身世之謎

  喚醒沉睡四百多年古地圖 在牛津大學圖書館的深處,躺著一幅沉睡四百多年的古地圖,上頭以中國山水畫風格描繪東亞地區。無人知曉繪圖者是誰?在何時何地繪製?只知道曾是英國法學家 John Selden 的收藏品,普遍以「Selden Map(塞爾登地圖)」稱之。在 2010 年一場研討會中,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陳宗仁研究員意外邂逅此圖,就此展開十多個年頭的研究。憑藉鑽研東亞海洋史及圖像分析的豐富經驗,陳宗仁逐步解開 Selden Map 的身世之謎。

四位一體社會學之道的幕後告白—專訪謝國雄
歷史與文化|
Sponsored

四位一體社會學之道的幕後告白—專訪謝國雄

  社會學家的幕後告白 「實作寫出來就死了,唯一讓它復活的方法,是活在讀者的實作中。」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謝國雄兼任研究員,向年輕後進拋出名為「傳承」的球,期許 30 多年來累積的四位一體實作經驗,能成為滋養新世代社會學的養分。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走上社會學研究的道路?在路途中碰上哪些撼動觀念的時刻?對於社會學的未來又有何鮮活洞見?讓我們來聽聽謝國雄的幕後告白。

一瞬之光 XFEL 顯微術:人類首次捕捉酵素修復 DNA 損傷的動態過程!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一瞬之光 XFEL 顯微術:人類首次捕捉酵素修復 DNA 損傷的動態過程!

  X 光自由電子雷射 我們身體裡的 DNA,並不是一直保持完美的狀態,DNA 每天都會不斷上演損傷和修復的交互過程。為了確保 DNA 的完整性,避免細胞損壞,會由「DNA 修復酶」來專門負責這項工作,這種酵素幾乎瞬間就把 DNA 修好。即使先進的技術只能看見生物分子的靜態結構,也就是「空間」;但是看不見酵素催化反應的過程,也就是「時間」。然而,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採訪院內生物化學研究所的蔡明道院士,他與國際團隊合作,利用「X 光自由電子雷射」(XFEL)的顯微技術和巧妙的實驗設計,首次捕捉到酵素修復 DNA 損傷的動態過程!該論文已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科學》(...

當 AI 取代人類執法!改變你對法治價值的認知—專訪陳弘儒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當 AI 取代人類執法!改變你對法治價值的認知—專訪陳弘儒

  AI 執法中,你願意守法嗎? 由人工智慧擔任警察,再也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交通管制常見的科技執法就是應用 AI 辨識闖紅燈、未依規定轉彎、車輛不停讓行人等違規行為。AI 的客觀、高效率正在挑戰以人為審判主體的法治領域,這樣的轉變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歐美研究所陳弘儒助研究員,他將帶我們思考:當 AI 取代人類執法時,將如何改變人們對守法的認知?

上萬遺骨身世之謎?解析清朝治理臺灣的心機布局—專訪柯志明
歷史與文化|
Sponsored

上萬遺骨身世之謎?解析清朝治理臺灣的心機布局—專訪柯志明

  揭開無主骨骸的身世之謎 1999 年 9 月 21 日,臺灣發生芮氏規模 7.3 強震,近 11 萬戶房屋全倒或半倒,其中位於臺中東勢的保安祠瞬間倒塌,高達兩萬具無主骨骸散落一地。不禁令人好奇,葬身此地的究竟是何方神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社會學研究所柯志明特聘研究員,為我們揭曉骨骸主人的真實身分,竟與清治時期三大民變之一的林爽文事件有關,一段因官府分化手段而生的歷史悲劇就此真相大白。

用數學看見微觀的生物演變!分子演化 50 年的活歷史—李文雄專訪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用數學看見微觀的生物演變!分子演化 50 年的活歷史—李文雄專訪

  榮獲巴仁獎的臺灣分子演化學家 您知道中央研究院有位相當低調的遺傳演化學大師嗎?此人開創了許多分子演化的數學分析方法,他就是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特聘研究員李文雄院士!數學是李文雄用來描述生物演化的工具,用 DNA 序列計算分子時鐘是他的重要貢獻。至今 80 歲高壽的李院士,是國內唯一獲得巴仁獎榮譽的得主,不僅培育眾多學生,並且依然在最前線探索未知。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李文雄,邀請他分享在美國與臺灣的學研經歷及主要研究成果。

謎樣的銅三角援戈:從考古脈絡探索上古中國區域互動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謎樣的銅三角援戈:從考古脈絡探索上古中國區域互動

  源自上古中國的尖端兵器:青銅戈 說到中國的兵器,你可能會想到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倚天劍、屠龍刀。事實上,我們熟悉的劍是從歐亞草原傳入中國。早在劍成為主流兵器前,在上古中國的戰場上,廣泛使用的兵器是青銅製的「戈」。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歷史語言研究所李修平助研究員,透過研究殷墟出土的「銅三角援戈」,分析這些兵器之於墓主的意義,並解開晚商社會與區域互動的謎團。

百足真人大戰青盲蛇!臺灣最可愛又傳奇的蜈蚣陣
歷史與文化|
Sponsored

百足真人大戰青盲蛇!臺灣最可愛又傳奇的蜈蚣陣

  臺灣南部限定陣頭:蜈蚣陣 臺灣一年到頭有許多熱鬧的遶境活動,在臺南曾文溪流域流傳一種可愛又傳奇的「蜈蚣陣」,在看不到盡頭的閣枰上,坐著一個個身著華袍、臉帶妝容的孩童,長長的隊伍在村莊或廟宇之間繞行。這種特殊的陣頭究竟從何而來?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謝國興研究員,帶我們認識蜈蚣陣的由來,並分享多個別具特色的蜈蚣陣,感受民間信仰與地方文化融合的魅力!

JUL. 2024

原住民族逆轉未來

全球各地最早的住民如何找回環境、文化與自我認同主導權

原住民族逆轉未來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