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中研院研之有物

共 46 筆相關資料

臺灣如何站穩量子科技浪潮?專訪「量子推動小組」執行長張文豪
科學與新知|
May. 05 2023

臺灣如何站穩量子科技浪潮?專訪「量子推動小組」執行長張文豪

  光量子與量子通訊的未來 量子科技腳步不遠了,臺灣甚至為此成立了「量子國家隊」。我們身處這轉變的時刻,應該先做好準備,了解量子科技究竟包含哪些部分,又會帶來哪些影響。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張文豪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光量子技術,並擔任量子系統推動小組執行長。在這次中研院「研之有物」的訪談中,張文豪除了帶領我們認識光量子技術裡的關鍵外,也會談談量子國家隊在忙些什麼?能否在這股量子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帶領臺灣站穩腳步?

醣化學家 50 年的合成之路—翁啟惠專訪
科學與新知|
Apr. 28 2023

醣化學家 50 年的合成之路—翁啟惠專訪

  醣化學大師的心路歷程 如果問民眾「臺灣有哪些知名的科學家?」翁啟惠肯定是經常出現的答案。翁啟惠是國際知名醣化學家,曾擔任兩屆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內積極將基礎科學與生醫產業串連起來。另一方面,翁啟惠也是投身研究 50 年的資深學者與好老師,共培養超過 500 位優秀弟子;他同時也是中研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威爾許化學獎、四面體化學獎等榮譽。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翁啟惠院士,向讀者介紹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來自印度農村的經濟學課,氣候穩定地區的受災風險反而較大?
環境與保育|
Apr. 21 2023

來自印度農村的經濟學課,氣候穩定地區的受災風險反而較大?

  風頭水尾vs.風調雨順,何處受災風險較大 每到颱風天或寒流來襲,農作物損害的新聞常攻佔各大版面。在極端氣候影響下,農民需承擔的受災風險加劇!我們常羨慕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的地區,但該處的受災風險真的比較小嗎?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經濟研究所莊雅婷助研究員,以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印度作為研究田野,剖析降雨量的變化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農民的生計影響。跟著莊雅婷走一趟印度農村,以經濟學視角探索意想不到的農村經濟樣貌!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環境與保育|
Apr. 14 2023

想像 30 年後的生活!臺灣的淨零轉型之路該怎麼走?

  迎接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未來? 想像 30 年後,生活將發生什麼改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於 2022 年 3 月 30 日公布「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針對能源、產業、生活與社會轉型提出多項政策,倡導人們逐步展開淨零新生活。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諮詢委員──中研院經濟研究所蕭代基兼任研究員、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周桂田教授,從與生活最貼近的經濟及社會政策出發,深入剖析臺灣如何在淨零路徑上穩健前行。迎接我們的是什麼樣的未來?一起來關心!

無合成分裂:斑馬魚難以察覺的「表面功夫」
科學與新知|
Oct. 21 2022

無合成分裂:斑馬魚難以察覺的「表面功夫」

  改寫教科書的「無合成分裂」 細胞分裂,想來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一顆細胞先將遺傳物質複製為兩份,再一分為二,分配給兩顆細胞。然而,由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陳振輝副研究員領軍,2022 年 4 月發表在《自然》(Nature)的論文,卻報告了過往未知的一種分裂方式:斑馬魚的皮膚細胞,可以直接一變二,再二變四,過程中不用合成新的 DNA!這項未來將改寫教科書的新知識,當初是如何發現、驗證,未來又有什麼衍生方向呢?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陳振輝副研究員,請他和我們仔細分享斑馬魚的「表面功夫」。

心繫傳承與流變──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文物返鄉展出
歷史與文化|
Oct. 14 2022

心繫傳承與流變──阿美族馬太鞍部落文物返鄉展出

  穿越時空與傳統重逢 1956 至 1961 年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前往花蓮阿美族馬太鞍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期間也邀請部落耆老前來民族所示範工藝技術及相關知識。其中,第 66 代大頭目與總祭司 Unak Tafong(何有柯先生)不僅將尊貴的大禮冠盤帽交由民族所保存,還錄製了 8 捲盤式帶,口述部落歷史、社會制度與神話傳說。時逢部落文化變遷劇烈之際,馬太鞍耆老們留下的珍貴襲產,讓傳統文化不致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相隔 60 多年後,後代族人以「心繫 Fata’an」為主題,共同策劃文物返鄉展覽,帶領眾人穿越時空與文化斷層,重溫馬太鞍的歷史文化與傳統...

從觀測到成像,重建銀河系中心黑洞影像為何需費時五年?
科學與新知|
Aug. 19 2022

從觀測到成像,重建銀河系中心黑洞影像為何需費時五年?

  黑洞數據到黑洞影像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2022 年 5 月公布人馬座 A 星(Sagittarius A*, Sgr A*)的黑洞照片,終於揭開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面紗。黑洞觀測仰賴特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 Very-long-baseline interferometry),從硬體設備的建造到成像工作,每一步驟都大有學問。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淺田圭一,他直接參與了本次黑洞影像的工程,以下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

為什麼拍到銀河系中心黑洞很重要?如何看見黑洞?黑洞 QA 大集結!
科學與新知|
Jul. 23 2022

為什麼拍到銀河系中心黑洞很重要?如何看見黑洞?黑洞 QA 大集結!

  用有限資源完成不可能任務 2022 年 5 月 12 日是個大日子,這天人類終於獲得了第二顆黑洞的觀測影像!這顆黑洞稱為人馬座 A 星(Sagittarius A*, Sgr A*),它就位於我們銀河系家園的中心。為了成功拍到 Sgr A* ,天文學家必須克服重重困難,包含黑洞周圍的環繞物質變動太快,或是宇宙塵埃與星雲的雜訊干擾等。不過,黑洞和我們日常生活有關嗎?為什麼看見黑洞這麼重要?科學家又是如何找到這顆黑洞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通信研究員賀曾樸院士,請他解答我們對於黑洞的各種好奇!

熟悉的陌生人:做麵包、釀酒以外,臺灣森林無所不在的野生釀酒酵母菌
科學與新知|
Jul. 15 2022

熟悉的陌生人:做麵包、釀酒以外,臺灣森林無所不在的野生釀酒酵母菌

  臺灣野生釀酒酵母多樣性研究 釀酒酵母,一種被人類廣泛利用的微生物,釀酒、做麵包都會用到,此外也被大量用於科學研究。可以說不論在食品或學術上,釀酒酵母早已進入你我的生活。然而,釀酒酵母除了人類常用菌株(strain)是來自原有已知的幾個馴化譜系(domesticated lineage)之外,其實還有非常多野生譜系不為人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蔡怡陞副研究員,他與研究團隊尋覓臺灣野生的釀酒酵母,意外發現臺灣島的面積雖然相比之下較小,野生釀酒酵母的遺傳多樣性卻是世界最高!論文已於 2022 年 3 月 31 日發表於《基因組研究》(Ge...

前進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祕魯沙漠漁村的千年生活史
歷史與文化|
Jul. 08 2022

前進南美洲考古現場!挖出祕魯沙漠漁村的千年生活史

  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去考古 如果現在就要出發到考古現場,你會帶上什麼?只見考古學家翻出三樣法寶:小平鏟、小水平儀、土色帖。正當你在納悶這些是什麼,考古學家突然蹦出一句:還要帶上一顆不怕日曬雨淋、上山下海、爬高鑽低的決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珮瑜,就是一位充滿行動力的考古學家,飛越大半個地球,前往南美洲祕魯進行考古工作。在這塊古老的大陸下,埋藏著什麼樣的古文明?特殊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俗如何影響人類生活?現在就跟著研之有物一起前進考古現場吧!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