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Oct. 29 2019

這種紫章魚棲息的深度愈深,體表就愈多「痘痘」

  • 2013年,有人在美國東北外海看到了這隻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牠是太平洋穀蛸(Graneledone pacifica)的大西洋表親。穀蛸屬的所有物種身上都有疣,不過也有一些章魚的體表比較光滑。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2013年,有人在美國東北外海看到了這隻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牠是太平洋穀蛸(Graneledone pacifica)的大西洋表親。穀蛸屬的所有物種身上都有疣,不過也有一些章魚的體表比較光滑。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 一隻體表特別多疣的大西洋近緣物種──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一隻體表特別多疣的大西洋近緣物種──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1

長久以來,生活在太平洋深處、體表光滑和體表凹凸不平的章魚一直都讓科學家迷惑不已:牠們是同一種生物嗎?現在我們終於有答案了。

2013年,有人在美國東北外海看到了這隻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牠是太平洋穀蛸(Graneledone pacifica)的大西洋表親。穀蛸屬的所有物種身上都有疣,不過也有一些章魚的體表比較光滑。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2013年,有人在美國東北外海看到了這隻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牠是太平洋穀蛸(Graneledone pacifica)的大西洋表親。穀蛸屬的所有物種身上都有疣,不過也有一些章魚的體表比較光滑。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在太平洋深處,有著大大卡通雙眼的淺紫色章魚漫遊在海床上。有些身上長滿了明顯的顆粒,有些體表則似乎是完全光滑的,這是一個困擾了科學家許久的謎團。這些擁有不同外表的動物會是相同的物種嗎?

根據一項新研究,這就是正確答案──這項研究同時也證實了章魚身上的顆粒愈多,就代表章魚生活之處的海洋也愈深,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珍奈特.沃特(Janet Voight)說,她是芝加哥菲爾德自然史博物館(Field Museum)的無脊椎動物學門副研究員。

不僅如此,研究團隊還發現,能生活在2735公尺深海、身上顆粒也最多的太平洋穀蛸(Graneledone pacifica)體型大小如同電腦鍵盤──比那些生活在約700公尺深處、表皮光滑、身長約90公分的章魚小多了。

觀賞太平洋多疣章魚的影片

↑↑↑↑↑觀賞太平洋穀蛸的影片

這一點非常令人驚訝,特別是因為這並不符合所謂的「深海巨大現象 」(deep-sea gigantism)這種生物學現象。在這種現象中,生活在水深的地方會使動物的體型變得比較大。這個理論認為,較低的水溫會使細胞體積擴大、壽命拉長,因此也造就了比較大的體型。冷冽的水同時也會使某些物種的新陳代謝減緩,如大王具足蟲(giant isopod),所以食物極少的環境也不會是很大的問題。

但至於這些章魚,沃特說,深海處的這種章魚體型比較小,可能跟食物稀缺有關。科學家對牠們的食性所知甚少,但從她在標本體內找到的泥土看來,沃特認為牠們可能「直接把小吸盤伸進沉積物底下,把小型的螺貝類、柔軟的小蟲什麼的通通撿起來送進嘴巴裡。」

也有可能,食物有限的雌章魚只生得出比較小顆的卵,結果長大的章魚也比較小隻。

牠們身上為什麼會長那麼多疣,這點也還不清楚,沃特說──這正描繪出占了地球71%、人類只研究了一點點的海洋中還有多少事情等待我們去發掘。

除了地點,還是地點

為了這項研究,沃特利用遙控載具和載人的阿爾文號深潛器(DSV Alvin)從美國西部海岸蒐集了八隻章魚。包括菲爾德博物館的標本在內的保存標本,讓她檢視的個體總數累積到50隻。然後沃特和同事研究了這些動物的身體構造,包括觸腕上的吸盤、疣和結節──也就是造成章魚體表那種質地的疣裡面的小顆粒。

將章魚的身體結構分門別類之後,精細的立體電腦分析也做出結論,認為海洋深度才是決定章魚體表是光滑或有疣的原因。進更一步的DNA測試則確認了這兩類章魚其實是相同的物種,這項發表在10月8日的《海洋科學學報》(Bulletin of Marine Science)的新研究如此指出。

珍妮佛.瑪瑟(Jennifer Mather)是加拿大亞伯達省列斯布里奇大學(Lethbridge University)的章魚專家,她對於這項研究所檢視的樣本數量深感驚訝。章魚出了名的很會躲藏,要找到牠們需要複雜的設備,尤其是在深海處。

一隻體表特別多疣的大西洋近緣物種──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一隻體表特別多疣的大西洋近緣物種──穀蛸(Graneledone verrucosa)。PHOTOGRAPH COURTESY NOAA

孜孜不倦也有助於研究。「沃特博士的堅持帶來了非常豐富的收穫。」並未參與這項研究的瑪瑟說。

她補充道,有些生活在淺水處的章魚,若想把自己偽裝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可以形成暫時性的突起,也有些人認為太平洋穀蛸就是這樣。但藉著研究活的章魚和已經死亡的標本,沃特確認牠們的「表皮肌理」是出生時就已經決定好的。

↑↑↑↑↑101動物教室:實在很囂「章」!

長疣的祖先?

章魚長這些疣的目的並不清楚,不過穀蛸屬的所有物種都有疣。長疣可能是一種殘留特徵,「所以這個類群的所有成員都長了疣,無論長疣在目前是否有好處。」沃特說。

找出這種無脊椎動物為什麼會因為海洋深度而使體型變得更小、體表也有更多突起,是沃特的下一個任務。舉例來說,她希望能研究這些疣的內部以尋找線索:「『是什麼』或許可以解答『為什麼』。」她說。

整體來說,要解開生物在食物這麼稀少、這麼深的黑暗海洋中如何存活的祕密,是一項仍在持續進行的努力,而她的研究也是其中一部分。

「牠們在深海中如何生存?我認為這是所有深海生物學家都真心想知道的事。」渥特說。

 

延伸閱讀:「牽到手就懷孕?」雄性章魚有一根觸手其實是生殖器 / 養章魚錯了嗎?

SEP. 2024

深海探索新紀元

深海是鮮少有人探索的寂靜世界,本文記錄了研究船海洋探索號上的科學家團隊,潛入灰六鰓鯊獵食場進行標識任務,希望藉機窺探這片未知境地。

深海探索新紀元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