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拉.魯賓天文臺預計將在未來十年內發現多達200億個全新星系。
這張影像呈現了室女座星系團(Virgo Cluster)全貌的一小部分。室女座星系團是位於室女座方向、由無數星系構成的龐大星系集合,也是位於智利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NSF-DOE)「薇拉.魯賓天文臺」所拍攝的首批影像之一。畫面前景可見銀河系中的明亮恆星,背景則點綴著許多遙遠的星系。Image by 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這座位於智利安地斯山山麓上的嶄新太空望遠鏡,近日完成首度觀測,拍攝了震撼人心的影像。
薇拉.魯賓天文臺(Vera C. Rubin Observatory)今日釋出的首批測試影像,令天文學界振奮不已。這些照片呈現了宇宙前所未見的細節,從劇烈的星系碰撞到遙遠星雲的微光,細節一覽無遺。
「這個儀器非常出色,具備極高的探測深度與超廣視野,讓我們得以拍攝到極為清晰的恆星影像,尤其是那些黯淡的星體。」史丹佛大學的銀河考古學家克里斯汀.阿甘澤(Christian Aganze)表示。他將利用天文臺的觀測資料,研究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我們確實正邁入一個全新的紀元。」
這座天文臺的核心設備包括一座名為「西蒙尼巡天望遠鏡」(Simonyi Survey Telescope)的巨型望遠鏡,搭配全球最大、解析度最高的數位相機。魯賓天文臺配備直徑約8.2公尺的主鏡,搭載令人驚嘆的32億像素相機,能以無與倫比的速度與精細度,持續拍攝夜空大範圍天區的30秒曝光影像。每張影像涵蓋的天空面積,相當於40個滿月的大小。
2025年5月30日夜晚,在星空下靜靜運作的魯賓天文臺「西蒙尼巡天望遠鏡」,它還搭載著一臺32億像素的超大型相機。Photograph by Tomás Munita, National Geographic
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魯賓天文臺每三個晚上就會拍攝一次整個南天的可觀測區域,繪製一幅又一幅的最新超高解析夜空地圖。科學家希望透過這樣密集而廣泛的觀測,拼湊出一部描繪宇宙時光推移的「動態影片」,讓我們得以見證宇宙隨時間改變的樣貌。
「我們拍攝夜空的速度與頻率極高,因此每晚都能偵測到數以百萬計的變動天體。我們也能疊加這些影像,以捕捉極為黯淡的星系與恆星,包括那些位於數十億光年外的星系。」魯賓天文臺「時空巡天傳世計畫」(Legacy Survey of Space and Time,簡稱LSST)相機計畫負責人暨天文臺建造副主任亞倫.魯德曼(Aaron Roodman)在6月初的記者會上表示。
「看到魯賓天文臺開始拍攝影像,真的令人無比興奮。這將讓我們以全新的視角,探索銀河系中的恆星、太陽系內的天體,甚至是遙遠的星系。
這是室女座星系團影像的一小部分,僅占望遠鏡完整視野的約2%。畫面中可見兩個醒目的螺旋星系(右下)、三個正在合併的星系(右上)、數個遙遠星系組成的星系群,以及銀河系內的眾多恆星。Image by 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眼界所及無盡星系
魯賓天文臺首批使用特製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以驚人的細節展現了宇宙的壯闊風貌。研究團隊將7小時的觀測資料合成為單一影像,捕捉到潟湖星雲(Lagoon Nebula)與三裂星雲(Trifid Nebula)所散發的古老星光。這兩團龐大的星際氣體與塵埃雲,分別距離地球約4350與4000光年。
另外兩張照片展現了望遠鏡所拍攝的室女座星系團──這是一個由近 2000 個橢圓星系與螺旋星系組成的龐大星系群。在這些由重力牽引而成的恆星、氣體與塵埃系統之間,也有來自我們銀河系的明亮恆星閃耀。背景中散落的每一顆微小光點,都是遙遠的星系。
2025年5月30日,觀測員盧卡斯.艾瑟特(Lukas Eisert)在智利魯賓天文臺的控制室內工作。Photograph by Tomás Munita, National Geographic
2025年5月31日,負責天文臺軟體系統的副計畫經理威廉.歐穆蘭(William O'Mullane)正在檢視智利魯賓天文臺拍攝的影像。Photograph by Tomás Munita, National Geographic
魯賓天文臺拍攝的室女座星系團影像,也呈現出多個合併星系交織混亂的景象──這是星系演化過程中的關鍵階段。
「室女座星系團的影像令人屏息讚嘆,」阿甘澤說:「這張照片中從大規模的星系合併,到單一星系的螺旋結構細節,再到背景中更遙遠的星系,與前景的銀河系恆星,全都鉅細靡遺地呈現在一張影像中,真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魯德曼補充說明,這些公開的首批影像「只是魯賓天文臺驚人探索潛力的冰山一角」。
未來十年間,魯賓天文臺每天將觀測數百萬個天體──平均每秒超過100個。首批影像中已包含約1000萬個星系,數量仍不斷增加。根據科學家估計,這座天文臺最終將發現多達170億顆恆星與200億個前所未見的星系。
在這張壯觀的影像中,魯賓天文臺以嶄新的視角呈現三裂星雲與潟湖星雲的樣貌。這張影像展現天文臺在極短時間內拍攝大範圍天區影像的能力──這張照片整合了7.2小時內拍攝的678張影像,資料總量高達約2兆像素。 2. Image by 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尋覓宇宙暗物質
這項計畫的構想最早可追溯至約30年前,當時天文學家希望透過尖端儀器深入研究尚未解答的宇宙謎題。2014年,天文臺正式於智利帕瓊峰(Cerro Pachón)動工,建於海拔2700公尺處。這項計畫原名為「大型綜合巡天望遠鏡」(Large Synoptic Survey Telescope),2019年為紀念美國天文學家薇拉.魯賓(Vera C. Rubin)而更名。魯賓的研究首度提供了暗物質存在的觀測證據。
天文臺預計於2025年底正式展開科學觀測工作,屆時將產出數量龐大的天文資料(每晚約 20TB),遠超過人工所能處理的範圍。因此,科學家將使用電腦演算法協助篩選資料中的模式與罕見現象,追蹤特定天區的變化。同時,大眾也可下載SkyViewer應用程式,一同透過魯賓的「雙眼」探索宇宙奧秘。
天文學家預期,望遠鏡拍攝的高品質觀測資料將有助於描繪宇宙結構、發現太陽系內的彗星與具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並偵測遠方星系內爆炸的恆星與黑洞。研究人員在目前的預覽資料中,已發現2104顆從未記錄過的小行星,其中有七顆與地球距離較近,需持續追蹤,但目前尚無威脅之虞。(相比之下,其他所有地面與太空望遠鏡合計每年約發現2萬顆小行星。)
↑↑↑↑↑地面與太空中的天文臺合計每年大約發現2萬顆新小行星。而魯賓天文臺在初步巡天中便意外捕捉到2104顆新小行星,預計正式運作後頭兩年內更將發現數百萬顆。NSF–DOE Vera C. Rubin Observatory
這座天文臺還將觀測重力波事件的可見光對應現象,重力波是宇宙中某些最劇烈能量釋放過程所引發的時空漣漪。藉由研究這些現象,天文學家希望能揭開暗物質與暗能量等不可見力量的奧秘,這些力量主宰著宇宙的結構與命運。
「這首批影像,展現了團隊十年來努力不懈的成果,從設計、模擬,到每一個系統組件的組裝、測試與校準,無不精益求精,」魯賓天文臺副主任暨望遠鏡與基地科學家珊卓琳.湯瑪斯(Sandrine Thomas)在6月的記者會上表示。
「能與這個才華洋溢、充滿熱情的國際團隊共事,我感到非常榮幸,」湯瑪斯補充道:「這一切實在令人敬佩。」
延伸閱讀:未來銀河系大災難?仙女座星系碰撞機率下修至 50% / 全球最大太空望遠鏡意外獲得新角色:小行星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