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athy Newman
自拍照(selfie):指「自己拍攝自己的照片」,且多半是以智慧型手機或視訊鏡頭拍下然後上傳到社群媒體網站。
AD
撰文:Cathy Newman
自拍照(selfie):指「自己拍攝自己的照片」,且多半是以智慧型手機或視訊鏡頭拍下然後上傳到社群媒體網站。
字典大神——《牛津英文字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將selfie(自拍)評選為2013年度風雲字,遠遠勝於其他熱門字,例如twerk(煽情熱舞)、olinguito(南美洲新發現的小型毛茸茸哺乳動物),以及bitcoin(數位貨幣)。
據《牛津英文字典》總編輯茱蒂.皮爾索(Judy Pearsall)在英國《衛報》(Guardian)裡表示,儘管早在2004年,照片分享網站Flickr就已經出現帶有+selfie主題標籤(hashtag,以#符號標記關鍵字)的照片,但是一直到2012年才開始廣泛流傳「自拍」這名詞。 而說到自拍,一些《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坦承自己就是自拍狂,其他人則是不以為然。
水下攝影師大衛.都必烈(David Doubilet)走在自拍潮的尖端已經好幾年了。他在1970年代的澳洲南部外海,以一張在水中鯊魚籠裡的自拍照作為任務回報。「我們一直在自拍,因為在深潛完進行減壓時,也沒其他事好做,」他說。此外自拍還附帶很多好處,都必烈指出:「你不用標註作者,而且想刪就刪。」
不過艾拉.布拉克(Ira Block)認為,自拍就像在照鏡子一樣,他腦中從來沒閃過這個念頭。「這也許是一種世代感,」他說。「但拍下我人在什麼地方,我覺得並不恰當。」
攝影副主編肯.蓋格表示,自拍是在記錄「我不相信我在這裡」的時刻。「我自拍是給我孩子看的,」他說。當好幾年前他在一棵離地60公尺高的紅杉上出任務時,他拍了一支自拍影片。「重點不在於拍自己的照片,而是顯現自己正處在什麼樣的情境裡。」
你也可以說自拍照就是一張數位明信片。但對《國家地理》雜誌資深圖片編輯潘蜜拉.陳(Pamela Chen)而言,這種明信片只能寄給自己或是親密的親友。「我不會把自拍照放到網路上,」她說,「因為它就像一本剪貼簿,我在自拍中記下生活點滴,然後成為一種最快的方式讓我重溫我去過哪裡,以及當下的感覺。」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自我記錄。裘蒂.柯伯(Jodi Cobb)就不玩自拍。「我找不到上相的角度,」她說。「我能露的只有腳。」
那自拍照還能保有驚喜嗎?
「那當然了,尤其是有頭熊在背後追你時,」喬.沙托瑞(Joel Sartore)說。
儘管很難想像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站在大峽谷前自拍,史蒂芬妮.辛克萊爾則指出「自我肖像」是一種認真的藝術形式,「或許你可以說這是結合了趣味與現代感。」
如果你考慮要記錄自我,用哪種相機有差別嗎?辛克萊爾問道。「不過一般人在Instagram的自拍可無法和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的作品相提並論。」
自拍的祕訣:
*若你想要有明亮或夢幻的光感,潘蜜拉.陳建議:要訣就是從相機螢幕裡,能看到眼睛中映有光線,也就是俗稱的「眼神光」(catchlight)。
*要確定背景沒有東西出現在你的頭上,例如電線或路樹。
*別從低角度拍,要由高往下拍。如果從下往上拍,你的下巴會顯得比額頭還寬,那可一點都不好看。
大衛.都必烈也補充:
*背景應該要有個什麼亮眼的東西,不然就是試拍你新長出來的鬍渣或唇蜜。
*如果你的手可以像俠客歐尼爾一樣長就更好拍了!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