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Apr. 08 2015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下)

  •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下)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下)

1

美麗的小丑魚,是海中的住民,海葵的好伙伴;卻常被人類連他的家一併帶走,在水族館販售,從此只能住在窄小的人工玻璃缸。攝影:潘佳修。

撰文: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

台灣海洋生物消失的速度十分驚人,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國人多還懵懂不知,對造成海洋生態破壞的原因也都一知半解。政府在海洋保育復育的工作上也不夠積極有效,再加上法令不夠周延、執法公權力不彰等等因素,實難發揮振衰起蔽,立竿見影的功效。要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育及復育海洋生物,首先要知道破壞的原因,才能夠對症下藥,制訂有效的管理辦法並落實執行。

過漁(overfishing)應是頭號殺手

AD

ads-parallax

目前全球的漁獲量平均每年約一億噸,而漁獲能力卻在四倍以上,在競相捕撈、違規作業的情況下,全球漁業資源當然是一蹶不振,結果是生態系營養階層級減少,大型掠食者如黑鮪、鯨鯊、象鯊、旗魚、翻車魚、石斑等一些成熟期較晚、生育力低的種類大量減少;魚體的小型化,包括捕撈尚未達成熟體長的小魚,或是魚類本身為了求種族延續,而很快演化出早熟早產體型小的族群。

政府為了要推動觀光以提振漁村經濟,非常積極地在各地舉辦魚季(祭)活動,但卻未考慮到資源是否已不敷供應。此外,「混獲」或「誤捕」(bycatch),也是造成今日許多魚種已是「商業性滅絕」的原因。包括底拖漁船,密集地在沿近海拖網作業,浪費了至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資源。刺網造成鯨豚、海狗、海牛、海龜、海鳥等保育類動物的誤捕。(編按:政府為了推動觀光提振漁村經濟,如屏東東港黑鮪魚季、花蓮曼波魚季、東北角萬里蟹螃蟹季…等)

台灣的魩鱙漁業在每年3-7月亦會混獲不少其他重要經濟性魚類之仔稚魚。非法毒、電、炸魚,違法底拖,過多及毫無節制及管理的海釣,飼養捕撈自海中的熱帶魚,潛水打魚,幽靈漁業(ghost fishing),吃活海鮮、海馬和海龍製成的中藥、海膽、海參、稀有的螺、貝類、蝦蟹類,以及捕食珊瑚礁魚種都是在直接間接地破壞海洋生態。

去珊瑚礁旅遊是觀賞還是吃?台灣吃海鮮量排名全球第四!

根據最近的調查發現,台灣遊客到珊瑚礁海域的觀光大多不是下海賞魚,而是去吃魚,每年消耗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估計不下三十萬公斤。台灣同胞由於喜食海鮮,不但吃的量排名全球第四,而且吃的種類之多之雜令人嘆為觀止,不但大魚吃,仔稚魚和魚卵也都不放過,如烏魚子、飛魚卵、旗魚卵等各種魚卵,如殺雞取卵般地在趕盡殺絕。也因此我們消耗魚類的方式可說是已到了無所不捕、無所不吃,無所不釣,無所不養的境界,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屏東東港黑鮪魚季,曾吸引大批饕客前來,帶動觀光熱潮;如今黑鮪魚的數量與體型已逐年下降,榮景不在。攝影:洪志仁。

污染源有增無減:人為廢水排入、油污染、丟棄垃圾、海洋噪音、海洋酸化…

污染的來源過去所熟知的是來自電廠溫排水的物理性污染,以及各種化學性的污染。如家庭都市廚餘的廢水,或養豬、養雞、養魚(包括淺海養殖在內)等農漁牧業的廢水,造成沿岸海水的優養化,或引發「赤潮」(註)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船難的洩油事件或工業廢水中的有毒物質,特別是重金屬、油質或有毒化合物,農藥及環境荷爾蒙又稱為「內分泌干擾素」等亦常隨河水沖入海中,每每影響海洋生物的成長或造成大量死亡。然而這些因污染排放所引起的公害事件,近年來隨著都市下水道及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以及環保法規的修訂及環保單位的加強取締,的確已有顯著改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又有更多新的污染源被陸續發現,如由農業排放過量的肥料或磷及氮鹽造成沿海水質優養化,會使沿海的水層中缺氧,產生「死亡區」(Dead Zone) ,其數目正在倍增。

人類所丟棄的各種廢棄物及垃圾在全球三大洋的五個海域形成「垃圾渦流區」,面積正以每十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在擴大中。這些垃圾經海水及烈日侵蝕後所溶成的碎片會被海洋生物誤食,最後變成1-5 mm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甚至會吸附毒性物質再進入食物鏈中。

「海洋噪音」則是包括來自船舶、震測、爆破、聲納、施工、風機等是否會危害到海洋生物,近年來也在規劃興建離岸風機等的環評規定下被要求研究及監測。「海洋酸化」是目前最受矚目的課題,最新的研究發現海水pH值如小於7.8,即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或威脅。但我國1992年所訂定的甲類水質標準迄今還停留在7.5-8.5%,實應予以修訂。

從海岸到看不見的海底 棲地破壞無一倖免

至於棲地破壞的問題,在許多沿海國家並不像台灣這麼嚴重。台灣的海岸濕地不斷被開發利用,為了防止海岸侵蝕、海潮侵襲、以及海水入侵許多大型工業區、淺海養殖池、漁港、道路、新市鎮、垃圾掩埋場、海邊遊憩區等開發案,水泥化嚴重,使台灣自然海岸長度只剩下44.55%,其餘55.45%人工化海岸的比例可能是全球之冠!所投置的消波塊及興建的海堤,正逐漸將台灣的自然海岸變成了人工海岸,不但剝奪了人民親海的機會,也使「寶」島變成水泥化的「堡」島。

天然潮間帶是海洋生物繁殖或幼年期成長庇護的重要場所,喪失了這個棲地環境使其族群的存活率大大降低。因此,如鱟、椰子蟹、海蛇、海龜、海星、各種貝介類及魚類的稚魚等等當然會隨著自然海岸的淪陷而在台灣迅速消失。在海邊過量且毫無管制的遊憩活動尤其對珊瑚礁、潮間帶破壞最烈。

此外,在看不見的亞潮帶海底棲地,因底拖網及珊瑚漁業所帶來之破壞更有如砍伐海底的熱帶雨林般,會鏟平消滅海底難以計數且多半尚未經調查發現過的底棲生物,同時也摧毀了許多經濟性魚苗孵育、庇護、成長的重要微棲地。在淺海地區許多珊瑚礁被違法入侵的底拖網或流刺網覆蓋後,整片的珊瑚礁即宣告死亡。

在海岸或陸地高山上的濫墾濫伐,種植檳榔、高山茶、果樹等等,或是在河床上盜採砂石等,每逢下雨,沙泥或是土石流所夾帶入海的泥砂亦對岩礁附著生物造成衝擊。

外來種海洋生物正悄悄地入侵

海洋生物的外來種的來源,包括:(1)船底攜帶的附著生物,如大西洋的沙飾貝由巴拿馬運河引入太平洋及印度洋;(2)貨櫃輪的壓艙水(ballast waters)會攜帶幼生在全球各地的港口四處運搬;(3)隨著淺海養殖或水族觀賞業所引入的外來種,有意或無意的逸出或放生行為常會流入海洋中,一旦成功拓殖就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譬如為了養殖目的從北美洲引入台灣的紅鼓魚,現已入侵到整個西海岸並擴散到中國大陸及韓國;(4)潮間帶隨海流飄來或人為引入的濕地植物,如互花米草、大米草、孤米草等等,也會改變本地海生物群聚結構。大陸多年前的研究整理發現中國海岸已有12個門,137種外來種之記錄。但台灣目前尚未詳加調查及整理,但已知似殼菜蛤等不少外來種貝類已在全省海洋及潟湖大量出現。

 

註釋:

赤潮(red tide) :又叫紅潮,是一種優養化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引發一定範圍和一段時間內水體變色現象。有害赤潮發生後,導致海洋食物鏈的局部中斷;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海洋食物鏈中的某些生物攝入,會導致上層生物中毒甚至死亡。

相關篇章:

誰殺了我們的海洋(上)

台灣是海洋生物多樣性之島

編按:以上內容多為大家所熟悉的人為因子影響,尚有「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可能的影響,將另有專篇討論,敬請期待。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