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n. 07 2016

海龜要回家─淺談台灣海洋危機

  • 海龜要回家─淺談台灣海洋危機

    海龜要回家─淺談台灣海洋危機

1

遲來的梅雨季剛開始,6月初的基隆已經等不及下起濕答答的雷雨。剛成立不久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有一群不畏風雨的大朋友、小朋友聚集在濕滑的潮間帶,熱情地幫一隻正要回家的海龜加油打氣!

這隻年輕的綠蠵龜名叫「潮境」,是在今年4月底,有漁民在長潭漁港附近發現違規設置的流刺網,查緝人員接獲通報後前往處理,意外發現受困網中的綠蠵龜,協助脫困之後送往海洋大學的「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救傷,經過一個月來的悉心照料不僅恢復健康,還胖了一公斤,終於能夠野放。不同於絕大多數誤觸流刺網的海龜都慘遭溺斃,「潮境」是極少數能夠活著回歸大海的幸運兒。

密密麻麻的水泥消波塊不僅阻礙了人與海洋的連結,也讓綠蠵龜喪失棲地。

危機四伏的海洋

AD

ads-parallax

台灣周遭海域總共有5種海龜出沒,綠蠵龜是數量最多、大家最耳熟能詳,也是唯一會在台灣上岸產卵的海龜。牠們的卵大約只有乒乓球大小,比巴掌還小的小海龜孵化後會在海洋中經歷數年的流浪,才在食物豐沛的近海居住下來,以海藻、海草為主食,「轉大人」的母龜會憑著本能回到牠出生的沙灘處產卵,對於棲地的忠誠度很高。早年綿延的東海岸曾經也是綠蠵龜穩定的產卵場與棲息地,卻因為投擲消波塊、建設港口等因素破壞嚴重,導致繁殖場所迅速流失,目前僅在澎湖望安、屏東小琉球以及台東蘭嶼每年都還是有綠蠵龜上岸產卵的紀錄。(►終極爬蟲百科:綠蠵龜

除了棲地的消失,也有許多海龜因為漁業捕撈的混獲(Bycatch)而喪命;而根據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的研究發現,台灣每年約200隻擱淺的海龜,幾乎每一隻的胃裡都有塑膠垃圾,從最常見的塑膠袋、塑膠包裝、保麗龍、漁網漁線…應有盡有,這些垃圾雖然不至於讓海龜有立即危險,卻會導致海龜消化不良,更嚴重則會讓海龜無法進食而生病或死亡。事實上,不只是海龜,越來越多的海洋生物慘遭人類的廢棄物所苦,今年四月就有13隻抹香鯨在德國擱淺,科學家在其中4隻的胃裡找到了大量的塑膠垃圾,例如汽車塑膠套件、水桶碎片、13公尺長的捕蝦網。(►抹香鯨體內已塞車……子零件

這次綠蠵龜「潮境」誤觸流刺網的事件,再度讓人看見海洋面臨的危機。

海鮮慾望難以滿足

相較於我們所熟悉的陸地,海洋的保育與環境教育的起步相當晚,美國的黃石國家公園成立於西元1872年,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然而第一個海洋保護區則在1972年成立──足足慢了一百年!廣大的海洋曾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我們漸漸了解到事實並非如此,過度捕撈的行為已經讓全世界的漁業資源急速匱乏,越來越多專家學者提出警告,若再不改變我們利用海洋的方式,西元2048年海洋裡將再也捕不到魚。

五彩繽紛的珊瑚礁魚類,恐怕禁不起人類的消耗。

台灣是個相當依賴海洋資源的島嶼,然而長久以來對於海洋的貪婪豪奪彷彿沒有盡頭,走進漁港的市場,見到的是體型越來越小的魚蝦蟹,還有不少應該避免捕撈的珊瑚礁魚類;幾年前在漁港的下雜魚堆隨手可以撿到被底拖網拖起的盲鰻、鮟鱇魚、銀鮫,幾年過後,這些魚已經被擺上攤販。若我們再不限制漁業行為,並且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慾,當盲鰻也吃完了,還剩下什麼可以吃?「礁岩縫裡滿滿的鸚哥魚、龍蝦…」聽著老一輩的討海人述說往年的海底盛況,令人不勝唏噓。

死亡之牆威脅大

除了底拖網,台灣沿近海廣泛使用的刺網對於海洋的傷害也相當嚴重。「有打過羽毛球嗎?長長的透明網子在海裡,魚類經過的時候就〝刺〞在網子上面,像羽毛球掛網那樣。」海龜研究人員郭芙生動地描述,這種沒有選擇性的網具在海中就像死亡之牆,從抱卵的螃蟹、沒有食用價值的小魚,甚至綠蠵龜,都可能不小心被強韌的尼龍網纏住而死亡,成為海裡的冤魂,更糟糕的是有些價格便宜的網具,因為容易取得,如果破損了漁民也時常棄置海中,百年不腐的塑膠網繼續糾纏著不小心碰觸到的海洋動物,被稱為「幽靈漁網」。

許多國家因為考量這種漁法的傷害性而禁用,台灣目前的規範凌亂,不同行政區域採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小琉球為例,「距岸3浬海域禁止使用各類刺網作業」,而基隆則是沿岸三海浬內禁止施放「多層流刺網」(兩層以上),但事實上在海面上要判斷是單層還是多層流刺網相當困難,而且執法人員不足加上許多時候無法舉證,效果十分有限,在完全禁用之前,沿岸的海洋生物都要繼續面臨刺網的威脅。

「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是今年5月剛成立的海洋保育區,禁捕撈的規範讓該區域內的海洋生物能夠繁衍後代。

海洋保護區難落實

台灣的海洋豐富多樣,養育了眾多的海洋生物,也是我們島嶼國家賴以為生的資源,事實上包含今年剛成立的「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在內,台灣已經有將近80個不同層級與保護對象的海洋保護區,而某些保護區的劃定範圍內嚴格規範不得採捕海洋生物,是為了讓海洋生物有恢復生機、繁衍後代的避風港,當保護區的生物數量達到飽和,自然會往外溢出(Spill-over),這時候漁民就可以合法採捕,就像是把錢存在銀行內,只拿取利息而不會讓本金減少,是生態保護與永續經營的好方法。

然而台灣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缺乏保護區,而在於保護區彼此尚未連成網絡,以及缺乏整合各個保護區的主管機關。保護區彼此連結成網絡,才能真正保護到會遷移的海洋生物(例如有些魚類在不同生長階段會棲息在不同區域),而當某個保護區出現環境問題時,其他相鄰的保護區還能夠扮演緩衝的角色。此外,海洋裡雖然沒有明顯的疆界,但台灣目前眾多的海洋保護區卻各自屬於不同的主管單位及管理辦法,造成漁民以及執法人員的困擾。另一方面,海上作業的範圍廣大,查緝困難,投機的漁民時有所聞,執法人員不足也是海洋保護區難以落實保育的原因之一。今年7月即將成立的「海洋委員會」攬海洋政策、資源、管理、保育等重要工作於一身,未來將會是台灣最高的海洋專責機關,期盼能夠讓海洋的各項政策執行更為落實。

是誰丟的垃圾?

在野放「潮境」的當天早上,有一群人穿著雨衣冒著大雨默默在海邊撿拾垃圾,一袋袋的海洋廢棄物被帶上岸,大家開始清點數量:

「撿到幾個寶特瓶?」

「這邊7個,」「我這邊12個!」,

負責紀錄的大哥低頭寫著,接著問「好,有沒有菸蒂?」

「有有有!非常多」一堆人喊著,此起彼落好像一場垃圾拍賣會。

他們是福智佛教基金會的成員,特地來為「潮境」的返家之路祈福,並且以實際的淨灘清除海邊的人造廢棄物,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看到這麼多的垃圾,讓人不禁皺起眉頭想問:「到底是誰丟的?!」

答案就是我們自己。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消耗掉30億支塑膠吸管、180億個塑膠袋、45億支寶特瓶、64萬套免洗餐具…這些用完就丟的廢棄物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隨手亂丟、回收工作不確實、掩埋場溢出等因素使得這些垃圾進入河川與海洋系統,加上這些垃圾多屬於難以分解的塑膠,後果就是我們再也無法輕鬆地走在沙灘上,因為到處都是垃圾;海洋裡充斥的各種各樣的塑膠碎片,眾多的海洋生物因為誤食、誤觸,死傷慘重;而這些碎片也可能吸附各種環境毒素,最後又透過食物網回到人類體內。不可否認,塑膠的發明不過短短70年,使得我們的生活相對方便許多,但是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時,也對環境和自身造成嚴重的傷害,也許唯有適時犧牲自己的方便,才能有更永續、更健康的生活環境。(►我們都是海洋的子民,別等到海洋日才為海洋哭泣!

向下紮根的海洋環境教育

隨著海洋環境惡化,海洋環境教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保育意識的覺醒,加上許多環保團體與學術界的大力宣導,海洋保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更多人開始體悟大海不只是提供海鮮與遊憩的場所,而是我們賴以維生的重要生態體系。這次參與野放「潮境」的還有一群基隆市八斗國小的小朋友們,在海洋科技博物館內的國際會議廳,海洋大學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的學生透過投影片和生動的解說,讓孩子從小就對綠蠵龜以及海洋保育有正確的認知,而與綠蠵龜的近距離接觸也是難得的體驗,引發孩子對海洋生物探索的興趣。

環境的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海洋廢棄物怎麼來的?要怎麼減少垃圾量?海鮮有哪些種類?該怎麼吃才能永續?這些都是海洋環境教育最貼近生活化的面向,也唯有從自身做起改變生活習慣,才能擁有更好的未來。每年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期盼走過這天,美麗的福爾摩沙能夠再更進步一點,不要成為只有海鮮文化卻不懂得愛護大海的「每羊」國家。

 

圖、文:汪仁傑

 

 

MAR. 2024

揭開神祕的馬雅城邦

光達偵測發現了,6000多座遺址,揭開馬雅古文明數百萬人的生活全貌。

揭開神祕的馬雅城邦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