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Sep. 13 2018

追尋巨鯰寶寶的史詩任務

  • 在越南龍川市 (Long Xuyen)一家鯰魚養殖場的餵食時間,數千條低眼巨鯰(Pangasius hypophthalmus)競相浮出水面的盛況。像這樣大的鯰魚在野外已經不多見了。PHOTOGRAPH BY JUSTIN MOTT, REDUX

    在越南龍川市 (Long Xuyen)一家鯰魚養殖場的餵食時間,數千條低眼巨鯰(Pangasius hypophthalmus)競相浮出水面的盛況。像這樣大的鯰魚在野外已經不多見了。PHOTOGRAPH BY JUSTIN MOTT, REDUX

1

在湄公河(Mekong River)水系裡,這項新研究將透過魚苗鑽研巨鯰數量嚴重下滑的原因。

雲層籠罩在灰暗的金邊(Phnom Penh)早晨,澤布.霍根(Zeb Hogan)正準備從這柬埔寨的首都啟程,前往泥濘的湄公河出一趟特別的任務。

身兼國家地理野生頻道節目《尋找超級大魚》(Monster Fish)的主持人,這位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魚類生物學家來到河邊通常都是來尋找水生巨獸。但這次他將眼光放在小得多的地方──在雨季隨著湄公河水順流而下數百萬甚至上兆的微小魚苗。而就在其中某些魚苗數量正急遽下滑,霍根希望能協助科學家一探其中究竟。

這可能是世界上最神祕、最欠缺研究的魚群播遷。一切都從距離這裡數百公里遠的上游啟程──當位於寮國與北柬埔寨的深潭與崎嶇的河段開始降雨後,各式各樣的魚種都會開始產卵。當雨季的湄公河化身成水量豐沛又滿是沉積物的怪物時,會挾著大量的稚魚與魚苗一同沖向下游。

在黑暗與泥水中游移,這些魚苗隨著洪水散佈到越南以及大部分的柬埔寨。隨著時間過去,部分存活下來的魚苗成長到足以食用的體型,催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漁業──穩站全球約25%的淡水漁獲量。

負責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研究計畫──「奇妙湄公河」(Wonders of the Mekong)的霍根提及:「這些魚苗的擴散撐起了地球上最生機盎然的生態系,倘若沒有這樣的自然現象,也不可能會有今日湄公河的富饒。」

然而其中的隱憂在於,某些特定的魚種諸如低眼巨鯰、湄公河巨鯰(Pangasianodon gigas)等數量正在劇烈下滑。霍根與柬埔寨內陸漁業研究與發展研究所(Inland Fishe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的所長薩奇.芬納拉(Thach Phanara)正一同研究與紀錄魚群的分布變化,後者從2000年以降便已持續蒐集這一些稚魚的樣本。

「原生湯」

一早霍根一行人從金邊外緣的一個叫康卡奧伊(Caong Caaoy)的小漁村出發,這裡的居民住在浮屋裡(floating house),而當下浮屋已經被上漲的河水推到河岸的水泥牆。從這裡可以短暫的離開湄公河河道,來到一個已經安置好網子用來捕捉小魚苗的地方。

這個地方十分靠近洞里薩河(Tonle Sap River)與湄公河相接的位址,而正是在此處有非常奇特的水文現象。一年大部分的時間裡,洞里薩河都是向南奔流;不過一但到了夏日的雨季,湄公河的洪水會一路朝向洞里薩河氾濫而去,逆轉洞里薩河的流向──此舉世上可沒幾條河流能做得到。而有許多魚苗便趁此時搭著洞里薩河逆流的便車,進入東南亞最大的湖泊──洞里薩湖(Tonle Sap Lake);至於其他魚苗則沿著湄公河繼續順流而下牠們的旅程。

芬納拉說:「這是趁魚苗各奔東西前最棒的採樣點。」

↑↑↑↑↑追尋湄公河巨鯰

為了採集這些稚魚,研究團隊利用一種稱為浮游生物網(bongo net)的錐形網作業。這種有著1平方公尺寬開口的漁網專門用於科學用途,格外緻密的網目使它得以攔截所有進入網中的東西。

在漁夫的協助下,芬納拉將這條在混濁河水下約6公尺深的網子收起。在網子末端的蒐集罐中,有著滿是「液態生命」的「原生湯」1原生湯(primordial soup)來自演化生物學上的一個假說,意指在地球上生命始於一個充滿有機物的水體,經由紫外線、閃電與其他來源的能量催動這些有機物合成最初的生命形式,科學家戲稱該水體為一鍋充滿生命原料的「湯」;而在本文裡作者則挪用這個名詞,指稱這些日後將成長為湄公河中各色大魚的魚苗們,是湄公河生命的「原生湯」。,而直到將內容物倒在大托盤上,研究人員才得以看清楚其中到底包含了哪些東西:數以百計的仔稚魚,其中有些小魚不過一兩公分長,其他的甚至沒比一個點大多少。

這次都收穫還不賴,尤其這張網只在水中停留半小時而已。不過這一點也比不上在河流在洪泛脈動時期(flood pulse)2洪泛脈動(flood pulse)指的是河川在空間橫向上週期地擴張收縮的現象,例如在雨季時河川的氾濫區便屬於空間脈動範圍內,而此時上漲的河水會將平時累積在陸地的營養鹽溶進水中,並隨著水體移動創造營養物質循環。空間的擴張以及食物基礎增加,許多生物便此時遷徙、繁衍、演替,是生態系中相當重要的現象。的蓬勃──每次能採集到約100萬條魚苗。儘管科學家對背後機制還不得而知,不過通常每次雨季都會發生一到兩次像這樣的盛況一到兩天。可今天夏天,卻還沒有觀察到任何高峰期。

芬納拉:「我實在超想找到為什麼的。」

凸眼睛與長鬍子

但這次所採集到的魚類多樣性還是相當驚人。就在芬納拉相當有信心地鑑定那在外行人眼中,不比一坨黏液像到哪裡去的東西時,霍根說:「這裡起碼有20種不同的魚。」

最終,在芬納拉下的浮游生物網中,光是一個樣點就採集到了超過330種魚,即便考量到湄公河是世上僅次於亞馬遜,生物多樣性第二高的河流,這個數字還是相當驚人。

這些樣本會送到實驗室,以供未來的鑑定與分析,這些精細的過程光是一份樣本就得花上半天的時間。在顯微鏡下,許多小魚苗的古怪特徵一覽無遺,包含形形色色的嘴巴、凸眼與長觸鬚等等。

其中,研究人員特別關注低眼巨鯰,這種會在柬埔寨上游某處產卵的洄游魚類。牠們曾經在湄公河的下游十分興盛,但過去數十年連魚卵、魚苗都不放過的過度捕撈,可能成了這種魚在某些地區的漁獲量陡降99%的原因。在2011年,低眼巨鯰被納入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上的瀕危物種。

在採集樣本的這個早上,研究團隊僅僅發現一條河鯰的魚苗,比一個碗豆都還要小。

其他種鯰魚更是罕見了。今年截至目前,尚未發現任何一條湄公河巨鯰。重達293公的鯰魚名列世界上最大淡水魚,目前也是也被納入紅皮書的極危物種。

霍根解釋:「年輕一代湄公河巨鯰數量的衰退,或許代表了能產卵的成熟個體,數量甚至低到難以找到對方繁衍;也可能這代表著繁殖所需的環境刺激或遷徙路徑遭到破壞。但不論成因,失去了幼魚,成魚也別想了,更甭提打破紀錄。」

岌岌可危

雖然礙於相關研究實在太少,難以得知分布在下游魚苗的切確數量,但這波數量下滑的浪潮可能自從數十年前魚苗作為漁業的直接目標時,便已經開始。

在1980年代早期,在柬埔寨作業的越南漁民開始利用蚊帳編織成的網袋,蒐集在當地稱作「trey pra」的低眼巨鯰魚苗。儘管柬埔寨在1994年已經宣告這種漁法違法,但在非法情況下依然持續了數年,乃至1990年代晚期針對湄公河魚苗漁業的一項研究顯示,低眼巨鯰魚苗的年漁獲量在1994到1997年間從355噸降至43噸,降幅超過85%。

雖然漁夫不再以魚苗為目標,超細網目的漁網也已經禁止,但朝下游遷移的仔稚魚及魚苗數量依然持續下滑。基於他18年來採集樣本的經驗,以及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過去幾年的數據,芬納拉認為他浮游生物網整體的捕獲量已經比過去少了60到70%,更遑論是鯰魚了。

芬納拉表示:「顯然其中大有問題。」

霍根相信有許多因素參雜其中,諸如過度捕撈親魚、新建水壩導致棲地破碎化,進而阻斷了魚類的遷徙路徑,甚至是氣候變遷干擾了播遷峰期。

霍根不諱言:「眾所皆知所有的魚苗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存活下來,因此如果魚苗密度下降到我們擔憂的幅度將會非常棘手,將威脅到淡水鯰魚漁業的存亡──這一度是柬埔寨產量最大的漁業,也是最主要的食物來源。」

國家魚之日

霍根與團隊也以保育出發點,蒐集了瀕危魚種的仔稚魚與魚苗,並蓄養在金邊外緣的研究站水池中。在此除了研究幼魚的生長情況以外,也會在照料後將期野放到受保護的流域去。

首次這樣的野放活動辦在柬埔寨7月1號的國家魚之日(National Fish Day),當時有數百位民眾聚集在吳哥窟旁觀相當多種的魚被野放回到河中。

目前霍根有個每年野放瀕危鯰魚的計畫,而明年他希望能再帶一條特別的魚回到野外──湄公河巨鯰。這條湄公河巨鯰可是去年研究人員在湄公河下游所採集到的樣本中發現後飼養長大的。

目前,這條被暱稱為「超凡」(Wonder)的魚長已經有30公分大了,要是牠順利存活到成年,至少還可以多長240公分呢!

 

延伸閱讀:北極魚類如何可能受益於漸縮的冰?/ 當世界人口愈來愈多,海洋能餵飽我們嗎?

MAR. 2024

揭開神祕的馬雅城邦

光達偵測發現了,6000多座遺址,揭開馬雅古文明數百萬人的生活全貌。

揭開神祕的馬雅城邦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