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ul. 12 2016

治療癌症,先從動物身上取經

  • 治療癌症,先從動物身上取經

    治療癌症,先從動物身上取經

1

搞懂加州海獅、加拿大白鯨與澳洲袋獾何以易受癌症所苦,也許有助於我們解開癌症之謎。

加州海獅在已知野生動物中罹癌率最高。科學家試圖釐清病毒與泌尿生殖系統相關癌症的關係。PHOTOGRAPH BY CESARE NALDI,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某個位在加州索薩利托(Sausalito)辦公室的門驟然打開,原來是艾莉莎·戴明(Alissa Deming)忙著為一隻擱淺的加州海獅做超音波檢查,但她還需要上司──鑽研海洋哺乳類癌症廿年的獸醫主任弗蘭西斯·格蘭德( Frances Gulland )的意見。

戴明說:「症狀包括子宮擴張與內膜增厚,我想這屬於子宮內膜異位(endometriosis)的病例。」她是非營利海洋哺乳動物救傷與研究中心的動物病毒學家,該中心位於馬林岬,與舊金山相望。

AD

ads-parallax

戴明認為加州海獅是生殖相關癌症最新一波的受害者。

格蘭德抱持懷疑態度。長年從事野生動物救護的她,有著一身精實的小麥色身材。基於為野生動物診斷的經驗,她初步判斷這頭海獅可能正從流產中復原,因此子宮尚未回復正常大小。不過格蘭德答應在飛往墨西哥為兩頭在加灣擱淺的罕見加灣鼠海豚遺體檢查之前,先為這頭海獅做進一步的檢驗。戴明對此十分感激,她知道檢驗後可得知這頭海獅哪些組織產生癌病變。她強調:「大家都想跟格蘭德合作。」

格蘭德與夥伴整理加州海岸動物的泌尿生殖罹癌數時,發現了海獅有著已知野生動物中最高的罹癌率。

早在廿年前,他們發現從1979年開始累積的資料顯示,高達18%的海獅罹患泌尿生殖相關癌症(370隻中有66隻);近年來團隊發現海獅罹癌率依舊居高不下。很快的,他們在病死動物身上發現一種頑強病毒。

這項關於海獅的研究有助於理解癌症──這個野生動物的大麻煩,而也許能更進一步改善人類的癌症難題。解開基因、病毒與環境交互作用下引發癌症的關鍵,也許就在於海洋哺乳類動物;從根本上解釋癌症如何生成。

針對死於癌症與安然無恙的海獅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確認某些特殊基因會提高罹癌機率。接著,他們嘗試釐清代號OtHV1的病毒作用為何:會致癌嗎?或只是存在於海獅生殖道內的良性皰疹病毒呢?

解答將對人類與動物的健康有著深遠影響。如果我們能知道皰疹病毒是如何致癌,科學家就能找到避免類似病毒影響人類細胞的方法。

大多數野生動物不罹癌

研究人員猜想野生動物依然會罹患某種形式的癌症,但是比例並不如人類這麼高;也由於在野外發現的病例實在太少,所以比較牠們與人類的罹癌率並沒有任何統計效力。

「除了特定族群,在我們檢測的例子裡,野生動物的罹癌率實在太低。」瓦萊莉·雪恩巴克斯勒(Valerie Shearn-Bochsler)說。她是獸醫病理學家,服務於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的國家野生動物健康中心。

逾41年累積約40萬件的動物樣本裡,最多僅2%的病例被診斷出腫瘤。

雪恩巴克斯勒解釋,除非是族群數目銳減,或那些被大量研究與保護的物種出現高度病例,不然因癌症死亡的案例通常都會被忽略。舉例來說,該中心調查過西北太平洋的北方海獺、北卡羅萊納的紅狼與全美的禿鷹,癌症並不是這些動物顯著的死因。

加拿大東部的聖勞倫斯河口,白鯨為多重器官併發癌症所苦。研究指出白鯨的癌症與重度工業汙染有關,部分化學物可能會抑制免疫系統。PHOTOGRAPH BY DAVID DOUBILET,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絕大多數的野生動物死亡並未被注意到。我們經手的每個癌症病例,同一地區也許有其他同類或一隻都沒有;會發現動物屍體幾乎都是因為有人經過被絆倒,會知道牠們罹癌症也是因為有各別檢查。但倘若癌症真的在野外造成重大病情,便易於偵測與研究,最終結果將反應在罹癌率的統計上。」雪恩巴克斯勒補充說。

有個奇特的案例;澳洲一度相當普遍的有袋動物──袋獾,在1990中葉開始傳染一種面部癌症,導致該物種數量下滑,如今到了瀕臨滅絕的地步。生活在佛羅里達、夏威夷與加勒比等汙染海域中的綠蠵龜與其他海龜,遭受病毒感染的比例亦逐漸上升。

戴明在佛羅里達大學的博士班指導教授、獸醫詹姆士·威廉罕( James Wellehan)表示,動物罹癌是因為上了年紀、DNA受損。某些物種比起其他物種有更深入的研究;至於那些長相不可愛不討喜的動物,則無法吸引到研究經費。

人&獸都得面對病毒威脅

研究野生動物,特別是哺乳類,有助於人類改善與萬物共同面對的困境,諸如化學汙染、病毒與其他細胞有害物質。

禁獵後,聖勞倫斯河口的白鯨數量始終無法回升,這讓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開始調查該地區的水域汙染情況,進而揭露了白鯨癌症皮疹的情況。

「數年來我們發現除了加州海獅外,放養的海洋哺乳類族群比起其他族群,有著異常的癌症數量。」獸醫斯特凡·萊爾(Stephane Lair)說,他同時也是魁北克的加拿大野生動物健康合作中心主任。

白鯨的肺、胃、腸、腎上腺、膀胱、及肝,都出現了腫瘤,這代表病毒並非致癌成因。

萊爾提到,針對有毒化學污染的嚴格管控已開始奏效。儘管河口的其他化學物質可能仍存在其他問題,例如幼小白鯨的寄生與細菌感染率,以及新生白鯨的死亡率提高,但白鯨的惡性腫瘤數已經開始減少。

太平洋沿岸的污染可能弱化了海獅的免疫系統,這或許能解釋進入體內的病毒如何扎根並衍生成癌症。

「我們想知道汙染物如多氯聯苯(PCBs)與滴滴涕(DDTs)是否抑制了海獅的免疫反應,進而使皰疹病毒得以大量繁衍。我們認為汙染物使免疫系統無法正常運作,因為如果免疫系統健全,理應可以抵禦這些疾病。」格蘭德說。

根據一篇十年前的研究,比起未罹癌的海獅,罹癌海獅的鯨脂含有更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與滴滴涕。

海洋哺乳動物中心為一隻加州海獅照超音波,測量腹部腫瘤。這隻暱稱為「迷信」的海獅死於癌症。PHOTOGRAPH BY THE MARINE MAMMAL CENTER

 

格蘭德主事的一間新海獅癌症聯盟,試圖釐清病毒如何致癌,同時這也能為人類癌症提供進一步的資訊。病毒感染在人類或動物癌症裡佔了15到20%的成因。研究者懷疑病毒是白鯨的胃乳頭狀瘤、佛州海牛與港口海豚的皮膚乳頭狀瘤,以及大西洋瓶鼻海豚的惡性淋巴瘤病因。

在劍橋大學專攻袋獾DNA的伊莉莎白·墨奇森(Elizabeth Murchison)報告指出,澳洲袋獾經噬咬、具高度傳染性的癌症,相關研究有了新進展──該癌症並非肇因於病毒,而是癌細胞的直接移轉。

最初是野生動物攝影師報導了袋獾身上的腫瘤,接著田野生物學家發現袋獾數量銳減,科學家發現了一件離奇的事──所有腫瘤有著相同染色體,幾乎起源於單一個細胞。

這意味著這些腫瘤細胞是以類似嫁接的方式進入這些袋獾,避開了免疫系統的防禦,而此類傳染性癌症僅見於犬隻花柳性腫瘤,以及從馬里蘭州至愛德華王子島的海螂蛤(soft shell clams)身上某種類似白血病的症狀。

「如果我們可以瞭解癌細胞如何躲過與抵禦免疫系統,也許可以找到某些免疫療法來協助袋獾免於滅絕,更可能應用在人類身上。」墨奇森說道,「我們希望未來能了解更多,在此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撰文:Jane Kay

編譯:曾柏諺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