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觀察 Wild . Life . photography 梁彧禎(阿或)
撰文 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蔡岱樺
照片.觀察 Wild . Life . photography 梁彧禎(阿或)
撰文 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蔡岱樺
「大冠鷲!腳上抓著魚?!」阿或想起《台灣猛禽研究》第九期裡林紋翠所描述的蛇鵰食魚記。這幕大冠鷲帶魚飛翔的夢幻場景,引領著阿或展開一場精采的繁殖觀察旅程。
阿或第一次見到大冠鷲抓著魚飛翔。
第一年嘗試上山尋巢,阿或發現了仍未完成的巢體。他在山坡上選了一處不顯眼的位置,趁著親鳥不在的空檔,架好偽帳、天幕好進行觀察,同時設定單眼相機自動拍攝。但過了數週,在一場雷陣雨後幼鳥竟消失了。看著地上僅存的數根幼鳥羽毛,無法判斷幼鳥是被雨打落或是遭受動物攻擊,第一次巢位觀察便戛然而止。
大冠鷲每年繁殖一次,每次僅1顆蛋。台灣猛禽研究會發起人林文宏發表的「台北地區大冠鷲的繁殖生態綜論」一文中,描述大冠鷲巢樹的特色,樹冠覆蓋濃密的附生植物,由樹下往上看時具有良好的隱蔽性,親鳥便以其作為巢的基座。巢位多數位於十分接近人類環境的次生林,繁殖期從三月到八月。
第一次觀察就目睹繁殖失敗,心中留著一些疙瘩,隔年正躊躇不定要不要再上山尋找時,大冠鷲像是對他招手一般,讓他再次發現築巢的跡象。這年巢體同樣築在攀附著相思樹的藤本植物「珍珠蓮」上。巢樹與前一年相距約35公尺,有更好的觀察視角。有過經驗的他很快就架好未來數個月的觀察站。
築在被珍珠蓮覆蓋相思樹冠上的大冠鷲巢。
大冠鷲育雛的分工:母鳥孵蛋、育雛,而公鳥主責捕獵和守衛。只有那麼一次母鳥到巢外進食時,公鳥趴下像似要孵蛋,但不到一分鐘便起身離去。料峭春寒的三月天,有時候公鳥一整天都沒有收獲,飢寒交迫的母鳥只能低著頭趴在巢裡。而偽帳下的人打著寒顫,靠著偶爾路過的食蟹獴、正在地下鑽地的鼴鼠所隆起土面等景象,轉移濕冷帶來的孤寂。掐指一算,就在雛鳥快破殼之際的關鍵時期,竟遇到工作上的出差。阿或只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在遙遠的地域想像著雛鳥現身的景象。
孵蛋期間,母鳥飛到巢外的樹上接收公鳥帶來的食物,在外面吃飽後才會回巢裡。
正在孵蛋的大冠鷲母鳥。
觀察野生猛禽繁殖期程相當不容易。在不架設監視器的情況下,多數野外觀察者是透過母鳥叼出蛋殼、或是餵食雛鳥等行為推斷雛鳥已孵化,需要不間斷的長期觀察才能掌握準確的日期。目前所知道的大冠鷲孵蛋期約35-42日,雛鳥從孵化到離巢需70-80日。離巢後從學習打獵到自立生活,離開巢區並播遷到其他地方尋找自己的領域,翻閱了文獻,大冠鷲的成長還是充滿許多的未知。
大冠鷲的巢呈碗型。雛鳥孵化初期,在內凹的巢中僅能看到米白色的頭毛與藍灰色的虹膜。第一次觀察到雛鳥進食,是母鳥踩著鼴鼠,用嘴喙撕下一點點肉塊,靠近雛鳥的嘴巴,讓雛鳥吞下。整個育雛期間最常見的食材是斯文豪氏攀木蜥蜴。從帶回來的獵物對照著自己在這片次生林裡的生物觀察,沒想到最常見到的南蛇竟然不是被帶回來最多的蛇類,而是赤背松柏根!龜殼花、青竹絲等毒蛇也名列在菜單,毒蛇皆被去除頭部後才被帶進巢中,真好奇公鳥怎麼抓到這些白天隱蔽性極佳的蛇類呢?雛鳥成長的中後期,公鳥會帶部分活著的無毒蛇回巢,讓雛鳥練習處理獵物。一條赤背松柏根就在體驗飛行後,抵達巢內認識了雛鳥,還好跑的快撿回一命。至於食譜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魚類,餵食次數意外的高,但可惜魚頭大多被去除,只能從鰭推測有藍寶石、吳郭魚等慈鯛,其他魚種就難以辨認了。母鳥將魚肉撕成小塊餵雛鳥後,背鰭、尾鰭等比較難吞食的部位會被帶到巢外丟掉。
餵食雛鳥吃魚的母鳥。
上班的日子,只能仰賴相機獨立作業。為了維持全天完整記錄,阿或設定每15-30秒自動拍攝一張,這樣的設定十分耗電,他必須在每日的清晨、中午和傍晚更換電池。而休假時,他就待在2米見方的偽帳下等待。雛鳥年紀漸長,母鳥也會外出打獵或站在巢外。獨自在巢中的雛鳥,時而發呆、時而歪頭看著路過的蝴蝶打發時間,阿或則看著身旁古氏草蜥日光浴或來回追逐,一人一鳥在不同高度,感受同一片森林的脈動。當藍鵲、巨嘴鴉出現時,母鳥會趕回巢中將雛鳥壓在身下保護。有張母鳥炸毛警戒的照片,推測可能是猴子經過。烈陽西曬時,母鳥張開翅膀幫雛鳥遮陽,阿或則坐在天幕下,一起聆聽著迴盪山谷間的薄翅蟬鳴唱,直到太陽落下。
雛鳥獨自在巢中好奇地看著來探查珍珠蓮的石牆蝶。(珍珠蓮是石牆蝶幼蟲的食草)
巨嘴鴉飛過時,母鳥壓低身體護住雛鳥。
為期4個月的觀察,120多趟的山徑來回、9萬多次快門記錄了125隻次超過30種獵物。有時會想快點結束這漫長艱辛的過程但又捨不得與這一家分離。雛鳥由一身絨羽換成了防水的覆羽,從趴著到跳躍到拍翅。最後一次見面,幼鳥已高高站在離巢60多公尺外的樹上,阿或和牠對上了一眼,幼鳥便頭也不回地飛出視線範圍。偽帳、天幕和相機完成了他們這一季的工作,阿或也告別了每夜整理2000多張照片的日子。
4個多月來的觀察點。
平安長大離巢的大冠鷲幼鳥。
『總算有個好回憶,小鳥順利長大了呢!』阿或這麼說道,自己很幸運能在熟悉的郊山發現這對親鳥,儘管隔年再次踏上那熟悉的山徑,並未在過去的巢樹發現繁殖,但相信牠們會一直守著這片領域繼續繁衍,期待未來還能觀察並解答更多大冠鷲的未解之謎。
「這麼多張照片,你最喜歡哪一張?」筆者問。
『是封面那張難得的全家福!那次眼見母鳥開始緊盯遠方,我感覺到是公鳥要帶食物回來了,沒想到是公鳥衝進巢內的難得畫面,母鳥跟小鳥都站起來了!我後來看照片,公鳥腳上抓的是藍腹鷴幼鳥唷!』『我知道藍腹鷴是這附近的新紀錄種,但看著被帶進巢裡,還是有種意料之外的感覺』
「之後還會想記錄猛禽繁殖嗎?」
阿或想了很久後笑著說『那來對褐鷹鴞吧!』
--
更多大冠鷲繁殖精彩紀錄: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Qrb7888z8/?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