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任何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Twitter

防疫期間遠端工作,請利用客服信箱聯繫。

Jan. 19 2017

台中科博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 台中科博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台中科博館《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

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歲末推出《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說明塵霾中的物質PM2.5是甚麼?它們從何而來?對身體的影響?並嘗試結合大眾,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

從臺中市西屯區的高空望向都市中心,可以看到都市籠罩在塵霾當中。(許震唐攝)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16年報告,全球超過九成人口,居住在空氣汙染超標地區,每年大約600萬人死於空氣汙染相關疾病。PM(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在汙染的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中文稱作「懸浮微粒」。當它的粒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μm),就稱為PM2.5(細懸浮微粒)。由於PM2.5粒徑極小,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因此它能輕易跟著空氣進入人體,累積在肺部,或進入肺泡微血管之後,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如果PM2.5帶著有害物質,將引起各種不同疾病。

PM2.5的成分有許多種,可說沒有固定成分。自然界產生的PM2.5,多來自土壤揚塵、海鹽飛沫、火山灰等,但這些微粒的有害物質較少。而在都會區或工業區,人為活動產生的PM2.5,則含有害物質,對我們的健康有不良影響。例如燃煤電廠和工廠排放的PM2.5顆粒,含有重金屬汞、砷、鉛、鎘、鉻、鎳等、以及戴奧辛化合物;汽機車排放的,則為多環芳香等。這些汙染源還會排放PM2.5前驅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它們在大氣中經過複雜的作用後,會轉變成硫酸鹽和硝酸鹽等PM2.5顆粒。這些物質都經過科學證實,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其中數種甚至是一級或二級致癌物質。

AD

ads-parallax

燃煤之疾: 煤炭是人類重要能源,我們利用煤炭燃燒產生熱能,再將熱能轉換成電能,但在這過程中,卻可能製造了大量汙染物質,隨著發電廠的空汙排放進入我們的生活。

我們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也會製造PM2.5:廚房裡的油炸、燒香祭祖、露營升火、節日放炮竹……。但對空氣影響最大的,是持續、而且數量龐大的汙染性來源:一是固定汙染源,包括燃煤電廠和工廠;二是移動汙染源,指的是以汽、柴油為動力來源的汽機車。根據環保署2010年資料,工業(含電力業)以及車輛所排放的「原生性」PM2.5,佔了全台將近二分之一。如果再加上其所衍生的PM2.5,也就是由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變而來的PM2.5,據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推估,最高可達大約八成左右。除了工廠和汽機車這兩者之外,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生產的PM2.5,所佔比例甚低。這表示問題的解決,關鍵不在燒香、燒金紙等這些民間習俗上,而是與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交通政策有緊密的關係。

PM2.5問題是清楚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複雜的。例如燃煤電廠的存在涉及供電穩定性,但我們是否需要高耗能、高汙染、低利潤的產業,又或者能否以較乾淨能源來替代供電,都變成需要深入檢討的問題。另外,是否應該限制汽機車數量,又牽涉到交通的便利性、城鄉大眾運輸交通建設落差,甚至都市中步行環境不良等種種問題。這些問題盤根錯節,牽一髮動全身,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謀求解決。

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不起油鍋、不燒香,或與抽菸的朋友保持距離……以避免接觸PM2.5的風險;但你離不開充斥大型汙染源排放擴散的公共空間:街道、公園、學校、辦公室、商場……。在這些公共空間中,一般民眾呼吸的權利尚未被充分看到。而在思考如何解決PM2.5問題的過程中,有時問題仍會被導向個人的生活習慣或行為倫理,這不僅轉移焦點,將結構性問題轉嫁給個人,還會形成集體行動的障礙。

展場中並設計了一個「我有話要說」教室,讓觀眾可以坐上講台,發表自己的看法,並被錄影輪流播放。這是一個由不同專家提供資訊和創作,企圖與社會大眾,一起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展覽。本展覽結合了多位科學家、藝術創作者,以及關心環境的團體與個人的研究成果與反思性的創意,共同展出科學圖表模型,以及影像、物件、裝置等創作。社會大眾的參與討論,則是成就此展覽的最後,但卻是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撰文:黃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圖片提供: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