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9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許祖菱 審校 位在墨西哥和夏威夷間、太平洋的克利珀頓破裂帶(Clarion Clipperton Zone, CCZ)海底蘊藏珍貴的金屬礦物,成為各採礦公司急於開發的地點。目前已有17個開發計畫正在進行初步探勘,雖然未進入正式開採,但預估今年7月,可能就會發出商業採礦的許可。 綠色和平與科學家2月14日公布最新研究,希望不要在研究不足的情況下貿然同意深海採礦,一旦進入商業規模開採,機器將24小時運作,對當地的鯨豚和稀有生物造成嚴重且難以回復的傷害。 英國艾克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和綠色和平研究實驗室(Greenp...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廖禹婷報導 環保署一次性飲料杯減塑新政7月1日上路,業界如何看待頗受關注,綠色和平昨7月5日公布一份2021年針對臺灣九大餐飲服務大型連鎖業者的調查,指出餐飲業界普遍認同減塑是國際趨勢,但認為目前政策仍有三大問題,如自備容器比例低、清潔規範不足及政策落實不一致。 綠色和平昨也邀集立委王婉諭、循環杯業者等人舉行記者會,指出循環杯成本過高、建置站點不足等問題。綠色和平呼籲,產業期待更明確的減塑路徑,「臨時抽考」形式的政策只會難以應付,且應如同塑膠袋收費,導向一次性塑膠強制付費取得,成立減塑基金,挹注未來產業轉型。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綠色和平1月28日公布臺灣人食用海鮮「塑據」,依據文獻資料推估,臺灣每人每年平均經由海鮮吃下1.63萬個微塑膠,相當於一根1.05公克的塑膠吸管。 專家強調,從此不吃海鮮並非問題解決之道,畢竟就連鹽巴、啤酒與飲用水等都被驗出含塑膠微粒。綠色和平呼籲,應從源頭落實塑膠垃圾減量,同時批評限塑政策失靈,國人塑膠總用量在十年間反增22.8%。 綠色和平建議,環保署應立即採取下列措施:將外帶與外送納入管制對象、提高限塑收費與獎勵優惠、推動重複使用的循環模式,加速淘汰一次性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