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標籤

#海平面上升

共 9 筆相關資料

海平面上升, 有嗎?
科學與新知|
May. 01 2017

海平面上升, 有嗎?

氣候變遷──這是我在厄瓜多的加拉巴哥群島進行採訪的主題,但是在這裡的比亞米爾港,氣候變遷似乎是遠在天邊的事情。在海洋邊緣的這片背包客天堂,馬路上橫放的一條船繩就算是減速設施了,用來讓車輛在行經鬣蜥通道時放慢速度。 有天早上,旅居此地的美國人詹姆斯.辛克爾用本地咖啡豆沖了一杯咖啡給我,告訴我數年前海水如何漫過低矮的沙丘,淹沒了主要道路。辛克爾穿著花卉圖案的衝浪短褲,露出半退休的人曬成棕褐色的腿。他和太太瑪琳經營一家餐館,名為「詭雷食堂」。這間餐館和他們家位在同一片地上,就坐落於沙丘的後面,位置幾乎跟沙灘一樣低。如果如科學家所預測,氣候變遷在2100年讓這裡的海平面上升55到76公分,那麼辛...

下降的油價與上升的海平面
環境與保育|
Feb. 01 2015

下降的油價與上升的海平面

今年1月5日,日本氣象局公布了一項新聞,正式證實了科學家們的預期:2014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 關於全球暖化的預測,科學家們的數據愈來愈不樂觀。不僅暖化的速度、海平面上升的幅度較過去的評估值不斷提高,海平面上升所造成的影響預估也持續擴大。 本期關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報導,具體說明了沿海低窪地區將要面臨的挑戰。如果海平面上升1.5公尺,那麼僅僅在邁阿密一個城市中,將有9萬8500戶人家受影響,而這些人家的房地產總值計有314億美元,對營造業、觀光業,以及農業都將造成嚴重的打擊。 那麼對於台灣這個海島,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又是什麼呢?我們邀請台大地理系賴進貴教授撰文,分析了台灣...

科學家警告 南極「末日冰川」五年後恐崩塌 海平面最糟上升3公尺
科學與新知|
Dec. 21 2021

科學家警告 南極「末日冰川」五年後恐崩塌 海平面最糟上升3公尺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科學家警告,南極洲因為融化風險極高而有「末日冰川」之稱的思韋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在氣候變遷惡化之下,正在破裂並迅速消融。

神奇「內陸紅樹林」蘊藏著海平面上升的線索
科學與新知|
Oct. 26 2021

神奇「內陸紅樹林」蘊藏著海平面上升的線索

這片已有10萬年歷史的紅樹林顯示海平面曾比今天高出數公尺,並警告我們歷史在氣候變遷下仍可能重演。

科摩多龍陷瀕絕風險 海平面上升將淹沒30%棲息地
科學與新知|
Sep. 14 2021

科摩多龍陷瀕絕風險 海平面上升將淹沒30%棲息地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世界最大的蜥蜴因海平面上升,自然棲地正在縮小,面臨滅絕威脅。

力抗海平面上升 荷蘭科學家提永續「雙重堤防」 防洪又創造經濟價值
環境與保育|
Feb. 26 2021

力抗海平面上升 荷蘭科學家提永續「雙重堤防」 防洪又創造經濟價值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委託編撰的一份報告,雙重堤防的設計能讓潮水停留在兩個堤防間的「緩衝區(transitional polder)」,可有效防禦上升的海平面,是永續、自然且經濟的氣候調適方案。

2050年這些地方將泡水 綠色和平籲六都宣示氣候緊急狀態
環境與保育|
Aug. 25 2020

2050年這些地方將泡水 綠色和平籲六都宣示氣候緊急狀態

臺灣今年如神功護體,每遇颱風都能一一躲避,但可不是每年都如此幸運,綠色和平今(24日)發布最新研究,臺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兩倍,再加上風暴潮[1](Storm Surge)影響,若不積極減碳,推估到2050年全島將有2120平方公里受到影響,包含臺北車站、總統府都會泡水,整個高雄市區更將成為一片汪洋,將近300萬人受到衝擊,最多人受影響的則在新北。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呼籲,臺灣有七成人口聚集在六都,六都市長應盡快宣示「氣候緊急狀態」,全面評估城市氣候風險、規劃減碳及調適政策。

科學家下修海平面上升的結果,我們有變得更安全嗎?
科學與新知|
Mar. 08 2019

科學家下修海平面上升的結果,我們有變得更安全嗎?

針對南極正在融化的冰河所做的新分析,改進了我們對氣候變遷的了解,然而它對全球的衝擊風險依然居高不下。

《臺灣水沒》引用東方美學基調,記錄臺灣西海岸地層下陷真相
環境與保育|
Jan. 22 2019

《臺灣水沒》引用東方美學基調,記錄臺灣西海岸地層下陷真相

  「臺灣水沒?臺灣水墨?臺灣「嫷」沒(臺語)?我想用三個同音,卻不同意義的說辭,來詮釋這系列的作品!」

MAR. 2023

失落文物爭奪戰

在昔日殖民地要求歸還文物的聲浪下,19世紀興起的大型博物館面臨新的挑戰。

失落文物爭奪戰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