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8 筆相關資料
為了拯救一群動物而撲殺另一群動物,需要付出多少勇氣與代價?紐西蘭為了保護原生鳥類,正在積極根除入侵捕食者,希望在2050年達成零捕食者的目標。 撰文:甘迺迪.沃恩 KENNEDY WARNE 攝影:羅賓.哈蒙德 ROBIN HAMMOND 小小徑陡峭又雜草叢生,還因為下雨變得溼滑難行。我必須抓住樹幹和枝葉,才不會從山坡滑下去。當時是春天,在紐西蘭北部的這個森林保護區,雛鳥正在孵化。我和朋友加入志工服務,協助保護牠們不受入侵捕食者的危害,連行李都是為了這個打包的,裡面裝了一袋袋散發柑橘香味的老鼠毒餌。 但我們的目標根本不是老鼠,而是白鼬,這種1870年代引...
金魚擁有能讓牠們長到高達1.8公斤重(相當於一隻吉娃娃)的遺傳特徵。專家表示,這正是不該把金魚放生到野外的原因。 你是否正在思考放生寵物金魚,讓牠們離開魚缸,在池塘或湖泊中悠游自在? 拜託不要,美國魚類及野生動物管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在最近的社群媒體貼文中誠摯請求大家。只要短短兩年,你心目中無害的「泡泡金魚先生」就能搖身一變、長成破壞生態的龐然大物。 雖說絕大多數的寵物金魚是你一手就能輕鬆掌握的,但公部門在野外抓到的某些巨大個體,體重可以高達1.8公斤。那可是一隻吉娃娃的重量啊! 金魚學名為Carassius auratus...
原產於歐洲的普通壁蜥,來到俄亥俄州以後長得更大、更快、更強健。科學家表示,城市的環境條件,或許是驅動壁蜥演化的助力。 過去七十多年來,數千隻來自歐洲的普通壁蜥(common wall lizard,又名拉撒路蜥蜴)以美國的辛辛那提為家,定居於此。即使遇到破紀錄的低溫和降雪,牠們仍成功存活下來,並且開枝散葉。不過,原產於地中海地區的普通壁蜥,究竟是如何來到美國中西部這座城市的呢?一切的起因,來自某個十歲男孩和一隻裝滿蜥蜴的襪子。 1951年,小喬治.勞(George Rau Jr.,他的繼父是小弗雷.拉扎勒斯[Fred Lazarus Jr.],梅西百貨前身的零售連鎖店創辦人)在全家...
全世界最大的胡蜂原生於亞洲,2019年以神秘的方式到達北美洲,但密集的消滅工作防止這種動物繼續擴散。 許多人稱為「殺人胡蜂」的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已在北美洲消滅殆盡。 2019年,美國華盛頓州和加拿大溫哥華島首次發現大虎頭蜂的蹤影,那時政府當局啟動一項激進的計畫,目標是在這種有害昆蟲擴散前殺死牠們。 僅僅五年後,聯邦及州政府代表就在12月18日宣布,科學家已經完成這項任務。 「從美國本土成功消滅外來種是一項罕見且重大的成就。」《北美洲的社會性黃蜂》(The Social Wasps of North America)的作者克里斯.愛麗絲.克拉策(...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李蘇竣報導 白鼻心「冰箱」在臺大遭犬殺事件,讓保育界十分痛心。臺灣白鼻心逐漸適應都會環境,但生存充滿危機,有研究團隊分析近十年臺中市區白鼻心救傷紀錄發現,遊蕩犬隻攻擊(犬殺)成為都市白鼻心的死因之首,縱使緊急救治,死亡率也是100%。學者呼籲,犬貓為外來入侵種,應加強遊蕩犬貓管理。
文:林展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研究助理)、黃文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副館長) 編按:曾列臺灣十大外來入侵種的多線真稜蜥, 30年間向北擴張且遍及離島。由於體型優勢、適應力強與食性廣,使得體型、棲位與分布相近的原生種長尾真稜蜥成了潛在受害者。今年初,科博館的兩爬團隊根據長達20年的調查與研究,證實了長尾真稜蜥正在被多線真稜蜥取代,前景相當不樂觀。 不過,研究團隊也發現,雌性長尾真稜蜥發展出護卵行為,反制入侵種食蛋,以及有北移躲避入侵種的現象,為這場競爭帶來一絲曙光。 多線真稜蜥(學名:Eutropis multifasciata)成體吻肛長約10公分左右,較大的個體...
入侵物種獅子魚在當地沒有天敵的情況下,已經嚴重破壞了佛羅里達和加勒比海地區的生態平衡,現在牠們的分佈範圍更蔓延到巴西。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鍾友珊 編譯;許祖菱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份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史上最大規模的爬行動物研究指出,有1800多種爬行類正面臨生存威脅,可能對世界各地的生態系統造成災難性影響。專家呼籲,必須規劃全球性且專門針對爬行類的保育計畫,以挽救這場迫在眉睫的生物多樣性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