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保育工作

共 9 筆相關資料

關注企鵝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5

關注企鵝

撰文:李永適   每年5 月,在我們的「祕密生活」系列專題中,我們會深入報導一個神奇的動物種類,探索牠們為何如此特別、為什麼值得我們此刻關注。今年,我們聚焦於《國家地理》長久以來的最愛:企鵝。 企鵝是一種奇妙而且極端的生物,牠們在陸地上身形笨拙,但一入水則極度靈巧。我有幸在12 年前與國家地理攝影師法蘭斯‧ 藍汀一同前往南極洲,親身見識這種令人讚歎的鳥類。我還清楚記得,南極企鵝搖搖晃晃地蹣跚漫步,大群阿德利企鵝排著隊從高高的冰崖向海中跳下,巴布亞企鵝認真餵哺體型已經與自己差不多的幼雛,以及牠們以極高速度在海面飛躍的身形。這絕對是我此生的旅遊歷程中,最為難忘的記憶。然...

企鵝的秘密生活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5

企鵝的秘密生活

企鵝是演化的奇蹟,在地球上最不適合居住的環境生存下來。如今,研究人員正逐漸找出一些新原因,說明企鵝為何有這種能力,也發現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裡,這種奇妙的生物能教我們許多關於韌性的事情。   企鵝如何抓住探索的渴望 六千多萬年來,企鵝一直被迫推展自己的疆界,如今仍持續在不可能的地方冒出來。 撰文:漢娜.諾德豪斯 HANNAH NORDHAUS   國家地理探險家巴勃羅.「波比」.波波羅格魯在2008年第一次造訪巴塔哥尼亞東部一段偏遠的海岸線時,意外發現企鵝在那裡建立家園。這位阿根廷生物學家是應附近一位農場主的一通電話而來,說他在自家農場上...

來自恐龍時代的倖存者
環境與保育|
Apr. 01 2025

來自恐龍時代的倖存者

1億6200萬年來,鱘魚成功抵禦了所有威脅,但如今人類將牠們逼到滅絕邊緣。為了保護這些活化石,一場緊急抗戰於焉展開。 撰文:漢娜.諾德豪斯 HANNAH NORDHAUS 攝影:珍妮佛.海斯 JENNIFER HAYES   河水浩蕩奔湧,無聲流動。哈薩克南部的12月間,錫爾河附近的地貌染上棕色和褐灰色,那是陷入休眠的草叢、淤積的氾濫平原和光禿禿的樹木。這裡並不是風景最美的河岸,到處散落著食物包裝紙和瓶瓶罐罐,還有一輛廢棄的轎車。頭頂的太陽在煤炭和木材燃燒產生的煙霾下變得模糊。不過,對於伯尼.庫哈伊達正在尋找的動物而言,這個地點似乎十分完美。 庫哈伊達是...

紐西蘭與入侵捕食者之戰
環境與保育|
Jan. 01 2025

紐西蘭與入侵捕食者之戰

為了拯救一群動物而撲殺另一群動物,需要付出多少勇氣與代價?紐西蘭為了保護原生鳥類,正在積極根除入侵捕食者,希望在2050年達成零捕食者的目標。 撰文:甘迺迪.沃恩 KENNEDY WARNE 攝影:羅賓.哈蒙德 ROBIN HAMMOND   小小徑陡峭又雜草叢生,還因為下雨變得溼滑難行。我必須抓住樹幹和枝葉,才不會從山坡滑下去。當時是春天,在紐西蘭北部的這個森林保護區,雛鳥正在孵化。我和朋友加入志工服務,協助保護牠們不受入侵捕食者的危害,連行李都是為了這個打包的,裡面裝了一袋袋散發柑橘香味的老鼠毒餌。 但我們的目標根本不是老鼠,而是白鼬,這種1870年代引...

2024年度圖輯
探索與冒險|
Dec. 01 2024

2024年度圖輯

《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冒險前往世界各個角落,拍攝了今年最動人的影像。本篇精選出最優秀的作品,還有影像背後的故事。 撰文:葛羅莉亞.劉 GLORIA LIU   地球上現在僅存兩隻北方白犀牛,都是母犀牛,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內受武裝警衛全天候守護。由於犀牛角是許多人覬覦的雕刻材料以及療效未經證實的藥材,這個白犀牛亞種遭到盜獵,已處於功能性滅絕的狀態,不過現在出現了很有希望的解決辦法。 今年1月,跨國計畫「生物救援」的科學家宣布,他們首度透過體外人工受精技術,把一個南方白犀牛胚胎植入另一隻代孕南方白犀牛體內,並成功懷孕。(由於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保育努力,曾經...

翩然回歸的粉紅嬌客
環境與保育|
Dec. 01 2024

翩然回歸的粉紅嬌客

消失了100年後,野生紅鶴重返美國佛羅里達州。 攝影:喬.沙托瑞   從20世紀初,佛羅里達州的代表性鳥類基本上就已經消失了,這是因為羽毛裝飾的奢華帽子風靡一時,讓獵人鎖定原生紅鶴族群為獵捕目標。 儘管1930年代邁阿密曾經重新引入一個族群,而且加勒比海的暴風雨偶爾會把野生紅鶴帶到美國某些地區,但這些鳥都沒有真正留下──直到去年的伊達利亞颶風把大約100隻意外的訪客吹到佛羅里達,事情才有所改變。這些新訪客中有五隻帶有腳環,顯示牠們來自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 數十年來,猶加敦半島和加勒比地區各地對保育的努力,已經讓許多大型群體恢復,也促進了美洲紅鶴的野生族群...

歡迎來到棕熊天堂
環境與保育|
Sep. 01 2024

歡迎來到棕熊天堂

捕魚、散步、玩耍、照顧小孩──這就是阿拉斯加卡特麥國家公園的棕熊日常。來到這裡的遊客,可以看見棕熊最自然的樣子,並體會野生動物與荒野在我們生活中的價值。 撰文、攝影:艾卡西亞.強森 ACACIA JOHNSON   一隻熊媽媽和她的小熊穿過草地緩緩向我們走來。那隻小熊是媽媽的縮小版,只是毛比較亂、顏色比較金黃,這是牠在阿拉斯加海岸卡特麥國家公園哈羅灣的第二個夏天。牠模仿著媽咪的成熊行為,但還是像在嬉鬧、深情洋溢。這會兒小熊正依偎著媽媽,牠們背對我們坐下,蜷起身體小睡。對於我們的存在,牠們完完全全、幾乎是違反常理地處之泰然。 而這種感覺是互相的。我的未婚夫就像許...

毛蟲心機
環境與保育|
Sep. 01 2024

毛蟲心機

一個自然愛好者兼教育工作者,揭露了這些昆蟲如何以神奇的方式欺騙天敵──也騙過我們。 攝影:山姆.賈菲   毛蟲變成蛾和蝶之前,必須鬥智、爭勝,活到最後。山姆.賈菲拍攝的影像,恰恰展現了這些管狀生物的能耐──牠們藉著擬態、防禦性適應以及與植物結盟生存下來。 這位博物學者兼攝影師從四歲起就迷上了昆蟲。「我以前都把毛蟲帶進我爸媽家裡。」賈菲說,「他們會發現有毛蟲沿著牆往上爬。」賈菲在哈佛大學工作時,開始利用閒暇時間拍攝原生種毛蟲,在當地畫廊展示成果。 攝影展激發很多人的興趣,於是賈菲在2013年成立了非營利教育機構「毛蟲實驗室」,讓我們見識這些變態大師,促進毛...

將國家公園推向國際 國家公園署跨域整合追求永續
環境與保育|
Jan. 22 2024

將國家公園推向國際 國家公園署跨域整合追求永續

整理:吳奇諺(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國家公園豐富的森林資源與多樣的自然生態,讓臺灣灣成為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內政部去(2023)年成立國家公園署,拉高國家公園位階,不僅繼續原有的保育工作,更要將國家公園推上國際舞臺灣。未來國家公園署將整合公私部門力量並推動國際間國家公園交流,從生物多樣性、氣候變遷、2050淨零排放、永續發展到重點觀光行銷,讓國家公園成為臺灣灣邁向國際最響亮的名片。

MAY. 2025

企鵝星球

從赤道到極地,牠們堅強的演化適應力如何面對環境新危機。

企鵝星球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