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人工智慧

共 18 筆相關資料

AI的許諾與威脅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的許諾與威脅

撰文:李永適   不久之前公布的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兩位人工智慧領域的先驅:霍普菲爾德與辛頓,讓許多人備感意外。幾天後公布的諾貝爾化學獎,又頒給了三位開發出用於蛋白質分析與設計AI模型的科學家,貝克、哈薩比斯與瓊珀。這再度證明AI如今是顯學中的顯學,已經並將繼續對人類未來科技與知識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對AI可能帶來災難的警訊也從未停止。今年3月,美國國務院委託的一份報告,在訪問了超過200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後指出,人工智慧的超快速發展在最壞的情況會「對人類物種造成滅絕等級的威脅」。去年,超過350位AI領域的企業領袖、研究者與工程師在一份公開信中也做了類似...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人工智慧對人類世界的改變不是即將發生,而是已經發生。而且帶給科學的可能性,說不定比我們想像中更奇妙,也更人性化。 運算科技的突破性發展,一夕之間賦予研究者新的能力,挑戰新的問題或解答古老謎團。位於這場革命核心的是各種複雜科技:機器學習、高等演算法、自然語言處理、類神經網路。這個領域的先驅正利用這些工具,重塑我們對地球的認識──更重塑了我們對人工智慧可實現之事的想像。 其他內容:透過影像一窺AI令人驚訝的起源和它不可知的未來,另有專家回答這個重大時代最棘手的一些問題。   AI賦予外科醫生嶄新的超能力 顱骨打開了,時間分秒必爭。手術室內的醫生現在多了一種看...

AI正在加速推動尋找另一個地球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正在加速推動尋找另一個地球

天文學家尋找生命的過程中,不只對天空有更廣闊的認識,也獲得新的視角看見過去可能錯過的事物。 撰文:蕾貝卡.波以爾 REBECCA BOYLE   哈米德.瓦利薩德根身為美國航太總署的機器學習專家,曾經訓練演算法檢查太空人的視網膜血管影像,協助了解微重力下的視力變化。這是很重要的工作,但瓦利薩德根始終不減童年對星空的愛,揮不去想要研究星星的念頭。 「我可以望著天空看上幾個小時,思索生命的意義,想著我們是不是這個廣闊宇宙裡的孤獨存在。」他說。然而一開始,他的太空科學同事似乎不太願意接受利用人工智慧當作探索宇宙的工具。這或許是因為高等演算法的運算過程並不透明。精密A...

AI的演化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的演化

AI系統的變化速度與用來執行AI的硬體變化一樣快。70年前的初始版本能穿越迷宮,今日的可以執行天文運算。到了明日,誰知道呢?   早期類神經網路 人工神經網路今日是AI的發展前沿,但其實源於數十年前就出現的一個想法。最早的一個原型是隨機神經模擬強化計算器(SNARC),由電腦科學家馬文.閔斯基創建於1951年。這套電路由真空管、電阻器、電容器組成,模擬一個神經元,與其他39個神經元共同在一架平臺鋼琴大小的網路內運作。每一個節點所做的運算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決策。SNARC能運用這樣的計算能力解開電腦化迷宮問題。 最新的類神經網路有幾千億個互連節點,能解決非常複雜...

AI破解古代世界失落的謎團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破解古代世界失落的謎團

有了新工具相助,學者忽然能夠閱讀長年來認為一打開就會粉碎的莎草紙卷。科技突破也許能改寫歷史。 撰文:大衛.蒙哥馬利 DAVID MONTGOMERY   在2023年的春天,大學生路克.法瑞托開車前往SpaceX的德州星際基地實習的途中,被一個播客節目吸引住了。主持人介紹了一場目標大膽的競賽:閱讀2000年前的卷軸手稿,但不能實際攤開卷軸。這份手稿是一套莎草紙卷軸的一部分。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夷平羅馬古城龐貝和赫庫拉尼姆。卷軸被掩埋在地底碳化,用手攤開就會碎成粉屑,湮沒原本記載的訊息。參賽者若能想到辦法利用機器學習讀到手稿內部,將可共享超過100萬美元的獎金...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揭露動物的內心生活

動物都在說些什麼?研究者終於開始打造幫助我們理解的工具了。 撰文:安娜.皮爾 ANNA PEELE   那是2020年5月的某一天,普拉尤莎.夏瑪正大費周章地分析資料,希望從中找出模式,為她在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會議做準備,而這也不是普通的資料集――這個資料集始終無法解讀,裡頭包含十年來所收集、抹香鯨用於溝通的喀答聲,足有數千小時之久。 夏瑪是鯨豚翻譯計畫(CETI)的一員。用研究團隊的話來說,這項計畫希望理解「鯨魚在說什麼」。目標單純明確,但困難度超乎想像:CETI要翻譯的是非人類的溝通內容。因此夏瑪與團隊伙伴也招募了非人類的盟友:一個基礎AI程式,協助他...

AI協助預測自然災害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24

AI協助預測自然災害

測繪地底世界的研究員已愈來愈了解地震波的移動方式──以及潛藏危險之處。 撰文:羅賓.喬治.安德魯斯 ROBIN GEORGE ANDRES   加州地底藏著一座斷層迷宮。所謂斷層,是大塊岩石沿著彼此的側面、上方、下方滑動或彼此擠壓的地方。它們用指甲生長的速度移動,直到最後劇烈搖晃,地面也跟著震顫。破壞力強大的地震無可避免會晃動加州。沒有能防止地震來襲的方法,但了解地震容易發生的地點和地震可能釋放的力量,代表地方居民可以預先準備。 換句話說,減輕這些未來災害的最佳方法,是繪出地底世界的地圖,標出每一道斷層並監測斷層活動。 為了創建這樣的地圖,研究人員在地表...

未來醫學
科學與新知|
Jan. 01 2019

未來醫學

在人類健康的前線,科學家微調基因創造了精準醫學,為科學目的而捐贈的遺體轉變為虛擬大體。與此同時,一批新世代的人欣然接受古老的中醫療法,而美國是已開發國家中妊娠併發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些醫學上的創新與改變,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 「連網」和高科技:你的醫療未來 想像一下:隨時隨地都能分析並根據你的個人健康給予照料,尤其著重於預防疾病。

專訪孔祥重院士:從脈動陣列到人工智慧的教育與產業實踐
科學與新知|
Sponsored

專訪孔祥重院士:從脈動陣列到人工智慧的教育與產業實踐

  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 人工智慧(AI)正值當前科技浪潮的高峰,生成式人工智慧不僅能自己寫出流暢文章,還能創作令人驚艷的圖片和影像,更能為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升級。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孔祥重院士,他是臺灣人工智慧領域的代表人物,目前為美國哈佛大學比爾蓋茲講座教授,也是「臺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校長。他在 1979 年提出「脈動陣列」理論(Systolic Array),促進高效能平行運算的基礎,為現行諸多人工智慧算力加速器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方案。近年,他積極回臺討論 AI 人才培育以及 AI 研發有關的議題,希望讓更多臺灣產學研界與年輕學子,一起看到 AI 的無限可...

AI聽聲辨184種野生動物 生多所「SILIC」系統免費開放
環境與保育|
Oct. 24 2023

AI聽聲辨184種野生動物 生多所「SILIC」系統免費開放

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在野外只聞蛙鳴鳥叫,卻未能一睹風采,有什方法得知牠是誰呢?現在讓人工智慧(AI)透過聲音告訴大家!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發布「生物音智慧辨視與標記系統」(SILIC),已能識別184種臺灣野生動物聲音,包括可愛的鳥類和神秘的蛙類,誤差低於5%,生態監測除了攝影圖像,如今也能透過聽聲辨物。

MAY. 2025

企鵝星球

從赤道到極地,牠們堅強的演化適應力如何面對環境新危機。

企鵝星球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