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格陵蘭鯊全基因體分析,提供科學家線索破解長壽之秘。
當這條格陵蘭鯊誕生時,達文西正在創作《蒙娜麗莎》。格陵蘭鯊是地球上最長壽的脊椎動物,能在冰冷深海中活上數百年。PHOTOGRAPH BY SERGIO RICCARDO
人類大約在十幾歲進入青春期,但格陵蘭鯊則要等到100歲之後。儘管「長達一個世紀的童年」聽起來很像是科幻故事,但對這種地球上最長壽的脊椎動物來說卻是現實──牠們的壽命據信可達400年。這些鯊魚在寒冷的北極與北大西洋深海中悠游數百年,並以每年約1公分的速度緩慢成長。發育完全的格陵蘭鯊,體型最大甚至能超過一輛豐田汽車的Prius車款,體重更超過900公斤。
一般來說,動物沒辦法活這麼久。畢竟隨著年齡增長,不只身體機能衰退,癌症等疾病也會逐漸累積並影響健康。然而,格陵蘭鯊似乎打破了這種模式,換句話說,牠們勢必演化出了某些能對付衰老衍生疾病的基因工具。
近期,科學家新發現了一些與格陵蘭鯊長壽有關的基因線索。雖然這些研究成果無法讓人類壽命延長至400年,但能提供寶貴的科學藍圖,或許能幫助我們在未來維持更長期的健康。
格陵蘭鯊能潛入兩千多公尺深的海底,並長到一輛汽車那麼大──但體型再龐大仍無法阻止人類的捕撈。數十年來,格陵蘭、加拿大和冰島的因紐特人(Inuit)持續獵捕格陵蘭鯊,並從其肝臟中提取脂肪。 PHOTOGRAPH BY SERGIO RICCARDO
怎麼捕捉龐大的格陵蘭鯊
阿恩・薩姆(Arne Sahm)從2021年起開始探索格陵蘭鯊長壽的秘密。他的研究不僅是為了了解這種鯊魚,還希望比較格陵蘭鯊與其他長壽動物(如裸鼴鼠)在生物學上的異同。
「如果某些共同的演化機制能讓長壽物種活得更久,那麼了解這些機制可是非常有價值。」德國萊布尼茲老化研究所──弗里茨・利普曼研究所(Leibniz Institute on Aging – Fritz Lipmann Institute)的生物資訊學家薩姆表示。
為了展開研究,薩姆需要格陵蘭鯊的全基因體資訊──然而在這項研究之前,科學家們從未建立過完整的基因體資料。想拼湊出全基因體資訊,薩姆得先採集新鮮的鯊魚樣本。只是,要捕捉一條能潛入兩千多公尺深、體重高達一噸的巨型鯊魚,談何容易。
「你得在長線上裝上十個魚鉤。」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約翰・史帝芬森(John Steffensen)說。史帝芬森為了學術,累積了20年的格陵蘭鯊捕捉經驗,並在此次與薩姆合作研究計劃。「這些魚鉤被稱為『鯊魚鉤』,超大的。」鯊魚鉤會掛上臭氣熏天的腐肉,並用結實的繩索和鐵鍊沉入數百多公尺深的海底;收回魚線後,有時能捕獲一條以上的鯊魚。
為了薩姆的研究,史帝芬森與其他漁民在格陵蘭南部峽灣捕捉格陵蘭鯊,並將牠們的腦部樣本寄送給研究團隊;研究人員隨後從樣本中提取DNA,來拼湊並分析格陵蘭鯊的基因體。最終,研究成果於9月以預印本的形式發表在《bioRxiv》資料庫上。
揭開格陵蘭鯊長壽秘密的兩條基因線索
如果將基因體比喻為一本說明書,那麼DNA就是書中的「詞彙」,而基因則像是「段落」。在研究團隊首次成功拼裝出格陵蘭鯊完整的「基因之書」──也就是染色體基因體──之後,他們發現這本「書」的厚度大約是人類的兩倍:包含2萬2634個基因,總計約64.5億個鹼基對。鹼基對是組成DNA雙螺旋結構的「階梯」,就像一頁頁DNA上的「字母」一樣。
擁有完整的基因體後,研究團隊開始尋找格陵蘭鯊長壽的線索,其中「跳躍基因」(jumping genes)──又稱轉座子(transposons),引起了他們的注意。包括人類在內,幾乎所有生物身上都有跳躍基因:跳躍基因能自我複製,並插入基因序列中的其他位置。雖然跳躍基因能促進基因多樣性,但如果它們嵌入的位置干擾了既有的基因序列,反而可能造成問題。薩姆解釋,這就像把一個句子從他處剪貼到另一個句子的中間,會導致語意混亂。
話雖如此,但格陵蘭鯊的跳躍基因似乎帶來了好處。研究顯示,格陵蘭鯊的許多跳躍基因和DNA的修復有關,因此這些跳躍基因非但沒有造成破壞,反而可能額外產生了許多有用的基因,進而延緩了老化過程。畢竟未能修復的DNA壞損,有可能造成癌症等細胞問題。研究人員推測,基因體維持的愈完整,生物的壽命可能就愈長。
其中T53基因引起了研究團隊的重視。這個基因被譽為「基因體守護者」,對癌症預防至關重要。人類、大象和鯨魚等許多動物都擁有TP53,它的主要功能是製造p53蛋白,負責抑制腫瘤並修復DNA。當DNA受損時,這種蛋白能暫停細胞分裂,讓DNA有機會修復,或直接讓細胞凋亡,防止細胞增生失控進而形成腫瘤。
在格陵蘭鯊體內,TP53基因的部分序列與在其他動物身上不同。研究團隊利用AI模型預測,這種突變可能改變p53蛋白的結構及處理DNA的能力,從而延長壽命。不過薩姆強調,目前這只是推測,還需要進一步的細胞實驗來驗證。
這些發現將如何幫人類健康一把?
格陵蘭鯊的研究有助於科學家理解其他動物的長壽機制,甚至可能對人類健康帶來啟發。不過,這並不意味著能讓我們能活上幾百歲。
薩姆指出,鯊魚不僅人類親緣甚遠,生理系統也迥然不同,二者難以直接比擬。雖然格陵蘭鯊的基因體並非「長生不老藥」,但它可以補充其他長壽動物的基因數據,幫助科學家比較這些長壽動物與人類的差異,從而了解老化的過程。舉例來說,科學家可以找出長壽動物有,而短命動物缺乏的基因,有助於預防與老化相關的疾病。
「研究的重點不是讓人活得更久,而是讓人健康的活得更久。」並未參與此次研究的明尼蘇達大學分子生物學家保羅・羅賓斯(Paul Robbins)表示。人類長壽研究的核心目標是延長「健康期」(healthspan),也就是一生中維持良好健康的時間,比如「如何兼顧長壽與防癌」就是其該領域的研究方向之一。羅賓斯說,由於人類與格陵蘭鯊在某些長壽相關基因上有相似之處──例如TP53對二者而言都很重要,因此研究鯊魚的基因體,可能有助於開發新的健康期拓展療法,如藥物或基因治療等等。
細胞生物學家安德莉亞・博德納(Andrea Bodnar)補充,除了格陵蘭鯊,還有許多長壽動物也正研究中,研究成果同樣能推進相關領域進展。例如,科學家可以比對格陵蘭鯊與老鼠等壽命較短的動物,找出牠們之間的基因差異;又或者,也可以比對格陵蘭鯊與其他鯊魚的基因體,或弓頭鯨等長壽海洋生物,來尋找共通點。
「這個新的鯊魚基因體,對我們可是強而有力的研究工具。」博德納表示:「每種長壽動物,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維持健康老化與抗癌能力。」博德納也是麻省格洛斯特海洋基因體學研究所的科學總監,專攻海洋生物的長壽機制,包括壽命長達200年的加州紅海膽(Mesocentrotus franciscanus)。
目前,仍需要更多研究來確認格陵蘭鯊基因體中某些蛋白質的功能。下一步可能是透過細胞培養,或是將基因移植到其他模式動物中,來觀察基因的表現。
「擁有基因體數據真是太好了,這會是未來研究的重要資源。」博德納說:「一切都才剛剛開始呢。」
延伸閱讀:遠洋鯊魚和魟魚族群在半世紀內減少了近 70% / 這種深海鯊魚是已知最大型的發光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