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an. 22 2019

《臺灣水沒》引用東方美學基調,記錄臺灣西海岸地層下陷真相

1
 
「臺灣水沒?臺灣水墨?臺灣「嫷」沒(臺語)?我想用三個同音,卻不同意義的說辭,來詮釋這系列的作品!」

此系列的主題為《臺灣水沒》,被水淹沒的「沒」,主題圍繞著那些被浸泡、沉沒在水中的各種人造建築,這些房屋建築總是引發我許多想像。不清楚是否大家也曾經產生過類似的疑問?怎麼有人這麼傻,會將房子蓋在水中央?回家時怎麼辦?天天坐船嗎?還是其實是因為什麼原因,才讓房子從陸地「走向」海中,變成眼中所見之景況?

    是全球氣候變遷,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嗎?

    是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嗎?

    是興建水庫攔砂抽砂,造成海岸線退縮嗎?

    是因為消波塊、漁港興建,改變海水水流方向,侵蝕了海岸線嗎?

    還是因為防風林被砍伐,導致海岸線退縮呢?

其實,以上所有的問題都是肯定的!而所有答案均指向──人為!是人類在破壞大自然,但是大自然的警訊,我們卻又不當一回事,甚而變本加厲地以更多人為的措施與舉動加諸其上,讓情況更加惡化。

臺灣水墨,水墨畫的「墨」。在面對災難式的場景時,例如:戰爭、颱風、火災……等,我沒有選擇以直接的方式、以慘不忍睹、哀痛的方式來呈現給觀賞者;相對的,我轉化了「水墨畫」的形式與觀念,用了橢圓形、低反差、色彩飽和度低的形式來表現,將大自然對人造環境的反撲用一幅幅近似冊頁的形式呈現,在唯美、輕柔的表象下其實是自然無言的抗議,看似好山好水,實質卻是人類文明的殘山賸水。

臺灣美嗎?(臺灣「嫷」沒!臺語的意思)最後是我想要請觀賞者叩心自問的一個問題:我們臺灣這片土地美嗎?我們是否能與大自然好好相處,好好愛護這塊土地?

位於東石鄉網寮村東南邊,日治時期名為「掌潭北部鹽田」,其先是由「掌潭北部組合」管理,後與「掌潭南部組合」併為「掌潭製鹽株式會社」,直至1941年該會社被臺灣製鹽株式會社強制收購為止。戰後被畫分為布袋鹽場第二生產區,1984年毀於堤防潰決,土地則一直到了布袋鹽場關閉後才繳還國庫。布袋鹽場橫跨沿海,東石、布袋及義竹三個鄉鎮,總面積廣達2000公頃,由北至南分設立掌潭、壽島、新厝、中區、北港、新塭等六個場務所,管理轄下有十個生產區;如今曾經以鹽業為主的小鎮和其他的區域一樣,那曬鹽、挑鹽身影隨著時代轉變,鹽工幾乎已經被機械化曬鹽所取代,曾經揮汗如雨的鹹鹹歲月也隨之不見,望著鹽工揮汗的身影、鹽田彩霞美麗的倒影、及穿梭在鹽田中小火車的樸實魅影,都已成為小鎮記憶。

這是《臺灣水沒》系列發想的開端,是與高雄「打狗漁刺客」藝術家們一起做臺南計畫時發現。住宅為什麼會蓋在急水溪上?沒有路要怎麼回家?北門也是我決定結合水墨畫概念的發源地。我不想用太沉重的觀點,而是改用清柔、淒美的方式表現。值得一提的是,這張是所有照片中,視角最高、距離最接近的空拍照。此地特殊的高水位,要等到颱風天遇上大潮,海水最容易倒灌時才能拍攝,可說是可遇不可求。

1950年 「保國護土」

政府於臺灣沿海,設置海防碉堡及各項軍事設施,展現保國護土的決心!

1964年「與海爭地、人定勝天」

政府於北港溪口,推動鰲鼓海埔新生地計劃,大規模圍堤造陸,與海爭地、完成開發鰲鼓農場。

1983年「抽地下水、地層下陷」

鰲鼓農場墾殖達到頂盛時期。此時養殖漁業盛行,臺灣西南沿海廣泛抽取地下水,造成嚴重地層下陷。

1986年「大自然反撲」

颱風侵襲,七孔水門受地層下陷影響,導致大量海水入侵,海水不退,土地鹽化,造成鰲鼓農場土地無法再耕作。

2012年「鰲鼓濕地森林園區」

內政部將其列為國家重要濕地,正式開園。

最早拍攝的照片︰2014年,在《臺灣水沒》系列還未成形前,就拍下了這張照片。它不是因為地層下陷,而是由於鹽埔漁港的興建,改變了海水的流向與水文,導致海岸線內縮。目前已有十餘棟塭寮沉沒海底!情況嚴重經常上報。

拍攝次數最多的照片︰第一次拍攝不懂潮汐變化,無法掌握水位高低。當時只好天天前來觀察海潮變化,最後在釣客的告知下才了解!

尋找屋主︰面對海岸線內縮的災難,屋主內心想法如何?是否會如我這外人一樣,想搜集資料成為創作材料?荒郊野外大多是外來釣客,尋找難度高!想不到在一偶然機會,於此地發現一位阿伯。我主動與他聊天後發現,他竟是屋主本人來此緬懷!只可惜他不願入鏡。

製作難度最高/耗時最久︰照片中,大海與天空幾乎同一色,變化細微,因此要運用上百張照片拼貼。但電腦自動接圖均失敗,儘剩房子接的起來,大海天空均消失不見了。想放棄之餘,我想到人工接圖的方法,用時間來換取,慢慢地將大海一張一張還原。更難得是,眼前浪花不時在動,因此拍下的每張照片均不同,要手工拼貼一點都不簡單,幸好拍攝當時有預測到,針對海浪拍了很多照片…

從這過程中讓我感受到,我的個性太急。慢慢來,靜下來,仔細觀察大海細緻的紋理,每朵浪花優美的舞動……靜下來!慢慢來!它會讓我的作品更有生命力。

這裡是我帶電視臺造訪的地點之一。根據在地文化工作者口述,這裡是日治時代的海水浴場,後來成為魚塭,最後因地層下陷成為網路上流傳的鬼屋。漲潮時道路會全被淹沒,僅剩塭寮及電線桿,是目前我觀察到地層下陷狀況最為嚴重的地方之一,漲潮時被水淹沒時,至今我還不敢下水!

最危險的一次拍攝:彰化海邊非常平坦,但漲退潮速度相當快!(與高雄和臺南海邊有很大差異)。為了拍攝車子泡水現況,我在此一直等待……拍攝完成後,才發現自己的車子輪胎已泡水約10公分,差點上不了岸!幸好有朋友協助!

這是目前我最喜歡的作品。根據在地居民口述,前幾年颱風來襲潰堤,迫使軍人、海防人員全部撤離。為怕再次發生危險,水利局不再出租借土地給居民,因此魚塭全部廢棄。這裡漲潮時全部泡水,退潮時魚塭浮濫,此區域為我在臺中以南發現地層下陷最嚴重地區之一。

這是拍攝過程很辛苦的地方;此地水下全是爛泥,寸步難行,身陷其中。最後我想到可以用我攜帶的梯子當步道。為了前進10公尺到達最佳拍攝位置,也只好跟它拼了!拍攝完成後,全身滿是爛泥,變成了泥人,引起路人圍觀尋問,但幸好有拍到!

成龍溼地原本為農耕地,但由於口湖鄉下湖口地區地勢較低且長年超抽地下水,造成地層嚴重下陷。歷經1986年8月的韋恩颱風與1996年7月的賀伯颱風強烈侵襲,海水倒灌淹沒農地,連土地公祠與先民墳墓都難逃水淹。二十多年來長期積水無法耕種。隨著環境演替,逐漸演替成鹽分沼澤。部分居民將溼地改為魚塭,轉型從事魚蝦養殖業,但多數則任其荒廢。目前成龍溼地主要是由草澤、池塘、魚塭、溝渠以及部份休耕農田所組成,也成為國內唯一因地層下陷及海水倒灌而形成的溼地。2005年起,農委會林務局與口湖鄉鄉公所開始在當地進行「口湖溼地生態園區」。

在所有獨棟房子的照片中,這是我最喜愛的一張……像是塗上口紅的老房子,宛如優美眉毛的田梗。這霧矇矇的天候,好符合《臺灣水沒》系列中的優雅與寧靜!可惜那迷濛的空氣,竟是PM2.5汙染所帶來的低能見度。

中國廈門港的大規模開發與疏浚工程導致金門海岸線內縮。我一天造訪三次,只為掌握潮汐水位,過程中還降下豪大雨,全身溼透。更慘的是,因騎機車於鬆軟沙地而摔得傷痕壘壘後,還要步行2公里,是一個難忘的拍攝過程!

在臺61線(西濱快速公路)旁,是個大眾很容易看見,也很熟悉的地點。用一般攝影技術是無法拍攝城這樣〔孤島〕的照片的。我用特殊的攝影接圖技術,讓鏡頭攝角達180度,就連魚眼鏡頭都不能拍出這種影像。全球暖化、海平面升高、地層下陷!這孤島猶如臺灣未來的縮影!

這張照片讓我心中產生許多疑問。宛如大海中的羅馬神殿遺址般,這些離芳苑海堤約1公里遠的柱子深入泥濘中,我在漲潮時不敢靠近。這些柱子曾是什麼?是海上屋、海上餐廳,還是蚵農的器具?我就像個考古學家一樣,一直想解開這個謎。

OCT. 2024

亞馬遜探索大行動

從安地斯山脈到大西洋,尋找世界最大流域的過去、未來與啟示。

亞馬遜探索大行動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