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標籤

#總編輯的話

共 131 筆相關資料

遷移中的人口
歷史與文化|
Aug. 01 2019

遷移中的人口

大約在6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東非大裂谷出發,展開智人第一場大冒險,他們以狩獵、採集維生,途中與尼安德塔人混種,最後抵達南美洲的最南端。 2013年冬天,保羅.薩洛培克打算追尋先人的腳步,以徒步行走的方式沿著人類第一次探索地球的路線,並且記錄他的所見所聞。 將近七年來,保羅已經走了超過1萬6000公里,途經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與許多失根的人交會並傾聽他們的故事,在這一期雜誌的專題報導中,保羅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究竟是多強的力量,能把人推離家園、放棄所愛,把所有財產都塞在口袋裡就走入未知?這力量比對死亡的恐懼還要強大。」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全球有超過10億人在自己的國家境內...

保護地球海底寶藏
環境與保育|
Jul. 01 2019

保護地球海底寶藏

7月|總編輯的話 保護地球海底寶藏 今日的海洋有5%受到保護,但科學告訴我們,必須有50%的海洋受到保護,才能改變現況。 安立克.薩拉是一位海洋生態學家,專門研究海洋受到的人類衝擊。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其實是在為海洋撰寫訃文。2008年,他離開學術圈,加入國家地理探險家的行列,並啟動「原始海洋計畫」,在學會的贊助下,他帶領一支探險隊,到各地探訪最後的海洋奇景,並介紹給全世界,促使當地政府保護這些地方。 十年來,他的足跡遍布22個海域,至今已推動5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列入國家公園的保護。在這一期雜誌,薩拉要分享的是阿根廷火地島最南端的西提斯灣,1973年,薩拉的科學導師在...

海洋微塑膠
環境與保育|
Jun. 01 2019

海洋微塑膠

海洋微塑膠 我們看得到的海洋垃圾是漂浮在海面上的瓶罐、塑膠袋、廢棄漁網,以及堆積在海岸邊的廢棄物。經過長時間的陽光照射、風的吹襲與海水沖刷,垃圾最後分解成微小碎片,變成我們看不見的海洋微塑膠,這些不到5 公釐的塑膠顆粒,對海洋生物、地球環境以及人類有什麼影響?繼2018 年6 月號雜誌封面主題〈要塑膠還是要地球〉令人印象深刻的塑膠袋冰山影像之後,我們在這一期雜誌要持續探討的主題〈誰吃了海洋微塑膠〉是科學家最新提出的觀察與發現。 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的科學家在夏威夷海域執行了三年的研究計畫,發現孕育幼魚的海水表層含有數量龐大的微塑膠。在歐胡島外海,海面上薄薄一層如浮油般的表層水,富...

雋永的智慧
歷史與文化|
May. 01 2019

雋永的智慧

雋永的智慧 達文西的藝術成就斐然,〈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是最著名的畫作,不過他的手稿更能夠展現出他特殊天賦的內在運作模式。達文西把他對自然世界的觀察以及創意設計,以素描與書寫的方式記錄下來,這些筆記透漏了達文西如何靠著不斷反覆詰問研究主題,並推翻自己原本的判斷,最後得到驚人的發現。他的思辯過程就是今日的科學準則:觀察、假設與實驗。 即使達文西已經過世500年,他豐富的觀察筆記依然留給後人無限的學習與想像空間,範圍涵蓋了解剖學、植物學、地質學、製圖學、音樂、軍事工程,在他死後,大多數的手稿已經遺失或遭竊,留存至今的7000多張,有許多仍難以解讀,各個領域的專家得以透過達文西的作...

聆聽外星人的聲音
探索與冒險|
Mar. 01 2019

聆聽外星人的聲音

我們距離找到外星生命的存在,又靠近了一步。

玻利維亞的鋰礦夢
歷史與文化|
Feb. 01 2019

玻利維亞的鋰礦夢

隨著行動電話、電子產品和電動車帶動鋰電池的需求成長,預估從現在到2025年,全世界對於原料碳酸鋰的需求量將再增加15萬公噸,總計達42萬公噸。在過去四年間,鋰的價格也上漲了將近三倍。被喻為「21世紀白色黃金」的鋰是最輕的金屬,能儲存大量電力,因而在全球各地掀起了採礦熱潮。 目前全球鋰產量首屈一指的國家是澳洲,除此之外,在已知的鋰礦藏中,有四分之三集中在稱為「鋰三角」的智利、阿根廷及玻利維亞。然而除了智利和阿根廷皆已於上個世紀晚期陸續投入鋰礦產業,玻利維亞雖然礦藏豐富,卻因政局因素而進度落後,至今仍未達到商業開採規模。 另一個關鍵的阻礙是,玻利維亞重要的鋰礦來源烏由尼鹽沼,因含有較高...

邁向醫學的未來
科學與新知|
Jan. 01 2019

邁向醫學的未來

當資深記者法蘭.史密斯為本期專刊撰寫醫學新領域的相關報導時,她做的第一件事,用她的話來說,就是自願當「研究實驗品」――她把自己的基因組交出去定序。 史密斯沒有絲毫猶豫。可能有些人怯於做醫學檢驗,或者對於那些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影響未來健康的事情感到惶惶不安,但是史密斯認為:「就算不知道也不會比較安全,而且你還會發現一些很有幫助的事,並且想點辦法。」 史密斯想要親自體驗逐漸為人所熟知的「精準醫學」。舊有的醫療模式習慣依照疾病把病人分門別類,並採取同一類型的療法;精準醫學則運用基因研究和數據分析,「依照每個人獨特的生化組成,量身訂做預防、診斷與治療的方式。」她在報導中這樣寫道。在接下來的數...

移工的故事
歷史與文化|
Dec. 03 2018

移工的故事

踏上海外移工這條路,就是進入了一個沒有止盡的欲望循環。

發掘新食材
科學與新知|
Nov. 01 2018

發掘新食材

未來的食物裡有昆蟲,但不是串燒毛蜘蛛,而是薯片或一杯奶昔。 2013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投資了美國「超越肉類」公司,此後,矽谷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凱鵬華盈、美國人道主義協會、泰森食品公司也先後相繼投入這家洛杉磯的肉類替代品製造商,他們研發全植物來源的仿肉食品,目標是消除傳統肉品在製造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現在美國的全食超市都買得到不含大豆、麩質、膽固醇的「超越漢堡肉」。

我們如何報導最受威脅的族群?
環境與保育|
Oct. 01 2018

我們如何報導最受威脅的族群?

如果你能拋開偏見,就是最能忠實傳達人們真實面貌的方式。 亞馬遜雨林面積正快速消失,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如果以目前砍伐森林的速度,到了2030年,亞馬遜雨林將有27%的生物群系失去賴以為生的森林。世居亞馬遜叢林的原住民同樣面臨極大威脅,他們的原始聚落被道路切割得愈來愈破碎,多數原住民被迫放棄家園、開始與外界接觸。 然而亞馬遜東部仍有一群原住民固守原有的生活方式,為了避開入侵者暴力和致命傳染病威脅,這群阿瓦人過著不斷逃離的生活。如何讓讀者認識這些外觀與我們截然不同、文化差異極大的族群,在《國家地理》的報導中最具挑戰性也最具道德責任。

AUG. 2025

為動物緝凶

鑑識科學如何打擊野生動物犯罪

為動物緝凶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