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突破

共 54 筆相關資料

蟾口過剩?
科學與新知|
Jul. 01 2022

蟾口過剩?

入侵物種 蟾口過剩? 這種蟾蜍在新棲地過度繁殖後,開始同類相食。 海蟾蜍又稱為巨蟾蜍或甘蔗蟾蜍,在原生地南美洲以昆蟲為食。 因此在1935年,有101隻海蟾蜍被帶到澳洲,希望牠們能消滅危害甘蔗作物的甲蟲。這種有毒的蟾蜍幾乎沒有抑制甲蟲數量,而且很快就成為有害動物,迅速繁殖,並開始危害原生物種。 現在澳洲的甘蔗蟾蜍超過2億隻,遠遠超過各方的承受能力──包括這種蟾蜍本身。牠們在同種之間的資源競爭下,演化出了一種恐怖的新行為:同類相食。 在一篇發表於《生態與演化》期刊上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澳洲的甘蔗蟾蜍蝌蚪偵測到同類卵中的毒素(也是讓蟾蜍對掠食者而言有毒的毒素)...

王蓮強度出乎意料
科學與新知|
Jun. 01 2022

王蓮強度出乎意料

王蓮強度出乎意料 它們看來像童話故事中的植物,但牢固程度不遜於現代工程製品。 王蓮的葉子漂浮在水面,直徑可達3公尺,是地球上最大的葉子。王蓮產於南美洲水域,生長繁茂,排擠了其他植物。有些王蓮的葉子十分堅固,足以支撐小孩的重量──這是一篇新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論文,以一張小孩蜷縮在巨大葉片上的真實照片所闡述的論點。 克魯茲王蓮雖然早以強固聞名,但以往我們對它所知甚少。這項研究分析了它的葉片底部,葉脈以幾何圖形方式從一條主脈分支到另一條主脈。堅固的葉脈結構讓王蓮用於維持體型的能量比一般睡蓮更少,按研究主要作者的話來說就是「以低成本提供高強度」。這種葉片的設計或許可運用到其他...

高齡數百歲的倖存者
環境與保育|
May. 01 2022

高齡數百歲的倖存者

高齡數百的倖存者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伐木工人砍光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北方森林的松樹,但由於測繪錯誤,有些樹木倖存了下來。 140年前的調查疏失,讓明尼蘇達州北部一片原始松樹林在當地的伐木熱潮下,僥倖逃過鋸子和斧頭的傷害。這種樹曾在著名的北方森林中隨處可見,現在這些樹的年齡估計高達400歲。 這個地區的森林中的樹木看起來或許老成,但其實許多樹木不到100歲。1890到1920年代,拓荒者和伐木大亨砍掉了許多森林。那麼,為什麼他們會漏掉超過12公頃的原始松樹林呢?依據美國政府的紀錄,1882年冬天,四位調查員進入濃密的森林,記錄土地特徵。當時寒冷的戶外生活,顯然讓工作必須相當倉...

小鼠和人類能想像將會看到的東西
科學與新知|
Apr. 01 2022

小鼠和人類能想像將會看到的東西

神經科學 小鼠和人類能想像將會看到的東西 你是否曾經做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的夢?如果張開眼睛時,看到的就是閉起眼睛時想像的世界又會是如何? 根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研究,我們或許曾經如此──在剛出生的時候。研究人員拍攝新生小鼠的腦部影像,發現在牠張開眼睛前幾天,還在發育的視網膜可模擬視覺和發送資訊波。原本隨機流動的波開始從小鼠的太陽穴流向鼻子,與小鼠向前奔跑時視覺刺激流動的方向相同。 實驗室主任麥可.克瑞爾解釋,這個類似做夢的狀態「讓小鼠能預測張開眼睛後會看到些什麼,」為感知和探索周遭世界做準備。嬰兒剛出生時也有一些視覺能力,能分辨物體和偵測動作。克瑞爾表示,這代表「我們生下...

「獺」別有幫助
環境與保育|
Mar. 01 2022

「獺」別有幫助

生態系科學 「獺」別有幫助 當海獺覓食時,牠們會促進受威脅水生植物的基因多樣性。 裹著動物界中最厚的皮毛,海獺可以一生都居住在海洋中,以海底動物為食。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牠們常在鰻草地挖掘貝類,以致在密集生長的水生植被上留下一塊塊草皮斷片。 一項發表在《科學》期刊上的研究顯示,有海獺棲息的鰻草地比沒有海獺棲息的鰻草地基因多樣性更高,且植物更有韌性。那是因為海獺在覓食和攪動海床時,會促使植物開花結籽,牠們的挖掘又能創造出更多空間和日照,供種子安置與發芽。暖化和汙染已危及像鰻草這樣的海草;它們對生態系至關重要,因為可以過濾水中的汙染物、貯存碳,並為許多動物提供棲地和食...

掃描糞便的發現
科學與新知|
Feb. 01 2022

掃描糞便的發現

古生物學 掃描糞便的發現 在三疊紀的糞便中發現新種甲蟲。 有些非常古老的物品會裝在精美的容器中,像是鍍金的石棺、雕刻的箱子──有些的包裝則不太吸引人。新發現的龍糞三疊藻食甲蟲屬於後者。 一個科學家團隊報告說,他們在糞便化石中發現這個物種。該團隊使用同步加速顯微斷層掃描儀(一種強大的X光技術),掃描這些科學家在波蘭挖掘出的古老排遺。在這個有2.3億年歷史、直徑為新臺幣一元硬幣大小的糞便化石中,有著這種小甲蟲的部分和完整標本。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馬丁.夸恩史壯說,看到這些甲蟲的3D掃描,「就像牠們活生生地在你眼前。」甚至由於這些遺跡很完整地保存了一些纖細的腿和觸鬚,因...

誰是「龍人」?
歷史與文化|
Nov. 01 2021

誰是「龍人」?

古人類學 誰是「龍人」? 一具14萬6000多年前的頭骨出土,它可能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 被藏在一座廢棄井底將近90年之後,一具保存完好的頭骨重見天日。這件文物可能代表了一個新的人種:龍人(Homo longi,重建如上)。 這個頭骨至少有14萬6000年的歷史,混合了古代和現代特徵,顯示它與我們關係相近,有些研究人員說,它與我們的關係甚至比尼安德塔人更近。「我手上拿過許多其他人類頭骨和化石,但沒有一個像這樣。」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中國科學院古人類學家倪喜軍說。 然而,龍人引發了爭論,有些專家認為它可能是丹尼索瓦人,這是尼安德塔人神祕的姊妹群,僅由少量化石為代表。...

這是哪隻熊?
科學與新知|
Oct. 01 2021

這是哪隻熊?

生物辨識 這是哪隻熊? 可望幫助科學家辨識和保護灰熊的高科技新工具。 人類的臉部辨識系統已廣泛用在保全服務和執法方面,現在也有灰熊版本的了。BearID讓研究人員可長時間、長距離追蹤灰熊。辨識不同隻的灰熊一直以來都很困難,因為牠們往往缺少可清楚分辨的特徵。 而這項由生態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合作開發的新技術,能輕鬆地識別被自動相機拍攝到的灰熊。這項技術透過電腦軟體執行深度學習演算法,偵測並標定每隻灰熊的臉部特徵以進行辨識,準確率可達83.9%。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原住民社區已經在實地應用這項技術,監視跨邊界移動的特定灰熊。 BearID開發人員希望他們的軟體經過調整...

來自恐龍的翅膀?
科學與新知|
Sep. 01 2021

來自恐龍的翅膀?

古生物學 來自恐龍的翅膀? 在發現這個羽毛化石160 週年之際,科學家仍在研究它所屬的恐龍。 自從1861年第一個已知的羽毛化石在巴伐利亞的石灰岩採石場出土後,它已經成為古生物學的代表:和現代鳥的羽毛驚人地相似卻又如此古老。 這個1.5億年前的單支羽毛是第一個被稱為Archaeopteryx lithographica(屬名意為古翼,種名意為印石板)的化石──這個名稱現在指的是一種有羽毛的恐龍(印石板始祖鳥),牠的化石在距離原來那根羽毛不到3公里的相同岩層中被發現。但這羽毛真的是來自這種始祖鳥屬的恐龍嗎?國家地理探險家萊恩.卡尼是南佛羅里達大學的古生物學家,他說答案是肯...

奈米級藥物快遞員
科學與新知|
Aug. 01 2021

奈米級藥物快遞員

醫學研究 奈米級藥物快遞員 為了知道奈米微粒能否將癌症藥物直接運送到腦瘤所在之處,科學家做了測試。 數百種為了對抗多形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一種具侵略性的腦癌)而設計的藥物,都在臨床試驗中失敗了,原因大多是這些藥物會被稱為血腦障壁的特化血管阻擋。因此,麻省理工學院柯克綜合癌症研究所哈蒙德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喬艾勒.史翠拉開發了奈米微粒,希望有朝一日能運送藥物通過血腦障壁、直達腫瘤。 為了測試這個系統,史翠拉將不含藥且帶有螢光染劑的奈米微粒,注射到小鼠的血液中,並拍下小鼠腦部的影像。染劑照亮了樹枝狀的血管(如圖組)。這些微粒放出的光與背景呈現明顯對比;如果它們抵達大腦(黑色...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