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科技大觀園

共 28 筆相關資料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科學與新知|
Apr. 23 2025

「寵物攝影師」:偵測技術捕捉毛孩們的瘋狂日常

萌寵影片療癒人心 不管你是貓派還是狗派,每天閒暇之餘只要刷刷網路上毛孩們的日常生活,一整天的疲憊就消失了,連牠們打哈欠、伸懶腰的表情都不想錯過,恨不得把這些寵物的 24 小時全部存在手機裡。 但現代人工作繁忙,有時連好好陪毛孩的時間都沒有,記錄這些平凡日常的成本實在太高了,更何況拍完後還要整理、剪輯、調色!身為愛寵物如癡的家長們肯定也不想放過那些可愛的日常瞬間,要是能有一個機器隨時跟拍這些好動的孩子,該有多好?最好還能自動把影片剪輯好,只要負責欣賞就好了? 這麼好康的事情,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喔!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環境與保育|
Apr. 10 2025

雷達如何「看見」雨?揭開暴雨來臨前的氣象徵兆

自古以來,人類對天氣的觀察從未停歇。早期的氣象預測依賴肉眼觀察與經驗,古人透過雲層形態、風向變化推測風雨。然而,隨著科學進步,氣象學逐步從直覺判斷轉向科學測量。氣壓計、溫度計的發明,以及地面觀測站的建立,讓人類對氣候變化的理解更加具體而精確。 然而,這些傳統方法仍有局限,難以即時掌握大氣的細微變化。暴雨經常來得突然,預測準確度也受到測量技術的限制。直到 20 世紀中葉,雷達技術的發展,讓氣象觀測進入全新的階段,使人類能夠更有效地監測降水的強度、範圍與移動路徑。 雷達究竟如何「看見」雨?它的技術發展過程中,又經歷了哪些關鍵變化?接下來,我們將深入探討雷達的發展歷史、運作原理,以及它如...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科學與新知|
Mar. 16 2025

半導體製程如何平衡高科技與環境永續?——專訪陳奕宏教授

有鑒於氣候變遷為環境、生存與國家安全帶來的威脅日益漸增,全球已有超過 130 個國家提出「2050 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而臺灣以「矽島」之名立足全球,更仰賴堅強半導體科技實力,成為全球產業發展背後重要的供應鏈一環,面對永續發展議題更是責無旁貸。對此,我國不只公布了「臺灣 2050 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及「12 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更核定「淨零排放路徑 112 – 115 年綱要計畫」,針對淨零碳排目標進行各面向的減緩與調適,以期能提升臺灣在綠色產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無所不在的「晶片」已滲透到各行各業,使得半導體產業上下游更需群策群力,加速規劃淨零碳排的策略與解決之...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科學與新知|
Mar. 09 2025

當日常娛樂變成資訊操控的利器,迷因如何影響輿論戰?——專訪王銘宏副教授

在網路世界裡,迷因(meme)幾乎無所不在,從流傳已久的「黑人問號」、「我就爛」、「悲傷蛙」、「強顏歡笑的哈洛德」,到對時事新聞的幽默吐槽,迷因圖憑藉簡單直白、易於改編分享的特色,讓人一秒看懂,甚至不假思索地轉發。 然而,這些看似無害的搞笑圖片,實則具備強大的影響力,且可能因為訊息重組,成為資訊操控的有力武器。「資訊失真」的有害迷因可用於假消息與仇恨言論的散播,進一步影響敏感議題的社會趨勢,如政治、宗教、性別刻板印象等,激化對立、加劇衝突。如何在保障言論自由的前提下,有效評估迷因的社會風險,並利用技術手段監測與管理,已成為亟需探討的議題。 不過,迷因的影響力來自閱聽眾的高度主觀性,...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科學與新知|
Mar. 05 2025

我們的大腦為何容易相信假新聞?——專訪陶振超教授

自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以來,「假新聞」(fake news)成為為了意識形態或經濟利益,刻意捏造並散播誤導性資訊的代名詞。這類現象不僅發生在美國,而是全球性的問題,且不僅限於政治,甚至影響社會運作與公共健康。 例如:臺灣的「衛生紙之亂」,部分經銷商為了提升業績,散布衛生紙即將漲價的消息,引發民眾恐慌搶購。新冠疫情期間,錯誤或誤導性資訊的傳播速度堪比病毒,甚至催生了「資訊流行病」(infodemic)一詞。 明明是錯誤的資訊,為何人們仍然輕易相信?假新聞的影響力來自高明的操弄手法,還是我們的大腦本來就容易受騙?本篇文章採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陶振超教授,將從心理學與認...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科學與新知|
Feb. 19 2025

動物輸血需求爆增,如何為捐血犬貓築起健全醫療後盾?

當人們因意外受傷或手術失血過多時,緊急輸血往往是救命的關鍵。為了確保血庫的血量充足,我們時常在街頭看到捐血車或「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宣傳標語,鼓勵人們主動捐血。但換作是家中的毛小孩因為生病、手術需要輸血時,救命的血液要去哪裡找? 「急徵 XX 公斤以上的捐血犬…地點在 XX 醫院…請大家幫忙分享出去…」過去若動物有輸血需求,只能臨時徵募有機會符合捐血資格的動物,但其實犬貓的血型複雜,短時間找到適合的血液難度相當高,急重症往往接應不及。 「現行狀況是,一些動物醫院會飼養血犬或固定捐血犬,供自家或少數醫院使用,」屏東科技大學附設獸醫教學醫院的...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科學與新知|
Feb. 14 2025

廢棄蝦殼讓魚魚變漂亮——天然增豔劑新材料

傳統市場是許多人成長記憶中的一部分。跟隨著家人,踏過潮濕的地面,挑選著三餐所需的蔬菜和肉品。市場內,各式各樣的蔬果攤、手起刀落的豬肉和雞肉攤,而鮮豔奪目的漁產攤販,總是吸引著顧客駐足停留,看著這些五彩繽紛的海洋生物,令人不禁食指大動。 在市場上,魚類外表與色澤對市場銷售相當重要,更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而在養殖漁業中,為了提升魚類的色澤,養殖者通常會在飼料中加入「增豔劑」。 而近期,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洪明昌副教授與研究團隊,為增豔劑找到新素材——廢棄蝦殼。使用廢棄蝦殼做為增豔劑,不僅提供新工具給增豔飼料產業使用,也有效解決臺灣甲殼類廢棄物回收問題,促...

保育臺灣特有種橙腹樹蛙,兼具生態和遺傳策略
環境與保育|
Feb. 06 2025

保育臺灣特有種橙腹樹蛙,兼具生態和遺傳策略

你知道「橙腹樹蛙」嗎?牠們超可愛,背部是綠色的,而腹部卻是鮮橘紅色,非常亮眼!這種樹蛙住在臺灣中低海拔的山區森林裡,橙蝌蚪會吃藻類和落葉,長大後會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因為牠們很稀有,所以被列為保育類動物。 之所以稀有,原因就跟你猜的一樣。隨著人類文明演進,自然生態受到壓迫,許多生物面臨滅絕危機,橙腹樹蛙也不是例外。不過科學發展也推動保育的進展,DNA 定序分析不只能用來確認親子關係,在保育學也有一席之地。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環境與保育|
Feb. 02 2025

被視為海洋藍碳的紅樹林,為何是臺灣適合的固碳策略?

「紅樹林」是臺灣海岸邊存在的自然風景,臺灣人對其並不陌生。有趣的是,近年追求「淨零排放」的風潮中,紅樹林也有一席之地。究竟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歷史與文化|
Jan. 22 2025

重建部落認同,從原住民視角探索地理與環境教育的未來

定居於都市的原住民族學生,與部落的連結經常相當薄弱。這些學生在主流教育體制下,也少有機會接觸自己的族群文化。如何在中學教育當中,引導都市原住民學生重建與部落的連結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沈淑敏教授與樹林高中原住民專班(下稱原專班)師生合作,開發了一套原住民視角的地理與環境教育課程——「部落與我」。這套課程帶領都市原住民學生,以「部落為本學習」與「探究導向學習」的模式,學習原住民族知識,並重建與部落的連結。 原住民族知識與主流教育體制 近幾年,許多學者積極推動「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的重建,探討原住民族與自然環境互動下形成的知識體系。沈淑敏教授指出,原...

MAY. 2025

企鵝星球

從赤道到極地,牠們堅強的演化適應力如何面對環境新危機。

企鵝星球

熱門精選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FixedC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