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標籤

#研之有物

共 147 筆相關資料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歷史與文化|
Sep. 22 2023

港口看歷史!尋找消失的麻豆社,文旦果園隱藏部落風景

  從港口走入臺灣史 臺灣四面環海,整座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都與海洋息息相關,而港口正是海洋與陸地間的樞紐,許多故事都由此而起。臺南麻豆曾緊鄰倒風內海,擁有一座貿易興盛的內海河港「麻豆港」,也是西拉雅族最強部落「麻豆社」的居住地。四百年來滄海變桑田,當地的人文環境又發生哪些變化?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從港口走入臺灣史,揭開一段原住民與漢人勢力興衰交替的故事。

熱愛一件事就是 24 小時都會想到它—專訪程淮榮
科學與新知|
Sep. 15 2023

熱愛一件事就是 24 小時都會想到它—專訪程淮榮

  認識神經科學家程淮榮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特聘研究員,他認為從事基礎研究,興趣相當重要,他對神經科學的熱愛程度是每天 24 小時!最初他是熱愛解剖學的醫科生,赴哈佛深造期間,他投入了神經拓撲學領域,探索神經元如何連到正確的對應位置。回臺灣中研院之後,繼續研究與大腦記憶相關的「海馬體」。程淮榮團隊近年發現,老鼠年長之後,雖有新生的神經元,但必須排除其他舊軸突方能形成新突觸,原本存在的記憶會被清除與消失。未來,程淮榮將繼續解開成體新生神經元與海馬體的謎團!

語言只是工具?別忘了感知複雜的自己!鄭毓瑜院士談漢字轉型
歷史與文化|
Jun. 30 2023

語言只是工具?別忘了感知複雜的自己!鄭毓瑜院士談漢字轉型

  回到 20 世紀初漢字轉型之際 什麼是語言?常聽到的答案有:語言是一種溝通工具,承載並傳遞人們的想法。但是語言如果真的只是單純的工具,為什麼我們常有「你怎麼不懂我」的挫折感?曖昧模糊的語言一直存在生活當中,但曾幾何時,我們漸漸忘卻語言的多元樣貌,開始追求定義明確的表達方式?中央研究院 112 年「知識饗宴—錢思亮院長科普講座」邀請院內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臺大中國文學系講座教授鄭毓瑜院士,以「多義性與如何現代—二十世紀初漢字轉型的思考」為題,帶我們回到 20 世紀初現代漢字轉型之際,探討語言轉型的背後發生哪些值得省思的故事。 ...

從 J 粒子到宇宙射線:丁肇中的實驗物理之旅
科學與新知|
Jun. 16 2023

從 J 粒子到宇宙射線:丁肇中的實驗物理之旅

  丁肇中經歷的現代物理與體會 丁肇中是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他的研究為現代物理學奠定了基礎,也讓他獲得 1976 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丁肇中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是現任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教授。歷經數十年實驗物理的研究之路,他用一次次的實驗結果打破原本的理論認知,為物理學開創了新的道路。丁肇中如何從 J 粒子的發現,走到最前沿研究宇宙射線,探索宇宙的起源與未知?中研院「研之有物」梳理記錄丁肇中 2022 年在院內物理研究所的演講內容,介紹他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成就以及科學家的體悟。

當神經元遇見真愛!突觸形成的奇妙旅程
科學與新知|
Jun. 02 2023

當神經元遇見真愛!突觸形成的奇妙旅程

  神經元與軸突導向研究 在我們大腦裡面,有各式各樣的神經元。神經需要彼此連結才能發揮作用,而神經元的軸突會去連接其他神經元的樹突,軸突跟樹突連在一起時,稱為突觸,神經連結也就此建立。過程說起來簡單,實際很複雜,例如軸突如何知道自己的目的地?軸突有沒有可能接錯對象?找到目標之後,神經元又是如何形成突觸呢?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程淮榮特聘研究員,他從研究多年的「軸突導向」題目出發,深入淺出地和我們解釋了神經元形成連結的過程。

意外之中開創新領域:半乳糖凝集素與劉扶東
科學與新知|
May. 26 2023

意外之中開創新領域:半乳糖凝集素與劉扶東

  神奇的醣結合蛋白:半乳糖凝集素 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是什麼呢?它是一種醣結合蛋白(carbohydrate-binding protein),有許多不同的家族成員,例如半乳糖凝集素-3、-8 及 -9 等等。研究發現,當人體細胞遇到外來有害物質,包括細菌或病毒時,除了促進吞噬作用等先天免疫反應之外,半乳糖凝集素會快速聚集到被這些物質破壞的胞器上,與裸露的醣分子結合。同時半乳糖凝集素還會結合與免疫相關的細胞內各種蛋白質,影響細胞反應,例如消除病菌。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的前任副院長,現為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通信研究員劉扶東院士,劉院士是研究半...

深入農村的秘訣!口述歷史帶你走進田庄人生活
環境與保育|
May. 19 2023

深入農村的秘訣!口述歷史帶你走進田庄人生活

  拜訪隱藏在民間的「非凡小人物」 你居住的地方有著什麼樣的風景?又遭逢哪些環境或社會問題?面對我們生活的社區,你可能是見證地方變遷的耆老,也可能是熟悉某項事物的地頭蛇,你我都是隱藏民間的「非凡小人物」!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三本《田庄人的故事:臺灣農村社會文化調查計畫口述歷史專輯》透過口述歷史方法記錄農村居民的生命史,從中發掘地方的歷史變遷,保存即將消失的傳統技藝。究竟口述歷史如何進行?農村中發生哪些動人故事?一場探索臺灣農村的旅程即將展開!

重返清代竊盜現場!流行服飾最常被偷,貧窮者未必會偷竊
歷史與文化|
May. 12 2023

重返清代竊盜現場!流行服飾最常被偷,貧窮者未必會偷竊

  揭開歷史上的竊盜謎團 自古流傳許多描述「偷竊」的成語,信手拈來就有偷雞摸狗、順手牽羊、樑上君子,這是否說明古代常發生竊盜案呢?細看清代司法類檔案,竊盜案數量的確居於首位,為何竊賊在當時如此猖獗?中央研究院 111 年胡適院長科普講座邀請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巫仁恕研究員,以「歷史學與犯罪學的相遇:19 世紀中葉竊盜犯罪的分析」為題開講,應用歷史犯罪學發掘清代竊盜案中令人意想不到的現象!

臺灣如何站穩量子科技浪潮?專訪「量子推動小組」執行長張文豪
科學與新知|
May. 05 2023

臺灣如何站穩量子科技浪潮?專訪「量子推動小組」執行長張文豪

  光量子與量子通訊的未來 量子科技腳步不遠了,臺灣甚至為此成立了「量子國家隊」。我們身處這轉變的時刻,應該先做好準備,了解量子科技究竟包含哪些部分,又會帶來哪些影響。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張文豪特聘研究員長期研究光量子技術,並擔任量子系統推動小組執行長。在這次中研院「研之有物」的訪談中,張文豪除了帶領我們認識光量子技術裡的關鍵外,也會談談量子國家隊在忙些什麼?能否在這股量子科技發展的浪潮中,帶領臺灣站穩腳步?

醣化學家 50 年的合成之路—翁啟惠專訪
科學與新知|
Apr. 28 2023

醣化學家 50 年的合成之路—翁啟惠專訪

  醣化學大師的心路歷程 如果問民眾「臺灣有哪些知名的科學家?」翁啟惠肯定是經常出現的答案。翁啟惠是國際知名醣化學家,曾擔任兩屆中央研究院院長,任期內積極將基礎科學與生醫產業串連起來。另一方面,翁啟惠也是投身研究 50 年的資深學者與好老師,共培養超過 500 位優秀弟子;他同時也是中研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更獲得沃爾夫化學獎、威爾許化學獎、四面體化學獎等榮譽。中研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基因體研究中心合聘特聘研究員翁啟惠院士,向讀者介紹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SEP. 2023

耶路撒冷穹頂之下

岩石圓頂是建築傑作也是第三大伊斯蘭聖地。如今,隱藏千年的祕密即將揭開。

耶路撒冷穹頂之下

AD

熱門精選

AD

AD

ad970250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