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世紀末天文學家首次發現行星狀星雲以來,我們已知這些由中低質量恆星晚年拋出的膨脹氣體雲層,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狀。多數行星狀星雲呈現圓形、橢圓形或雙極形態,但仍有一些特例脫離常規。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近日拍攝的高解析度照片,就呈現出行星狀星雲NGC 6072特殊的多極結構。
透過近紅外相機NIRCam觀測可見,NGC 6072是一個多極星雲,有數個橢圓形氣流從中心向不同方向噴出。這些噴流將氣體推向赤道平面,形成盤狀結構。天文學家指出,這些現象顯示中心可能不止一顆恆星。一顆伴星與年邁的主星互動,使主星在拋出外層氣體與塵埃時出現不對稱的形態。

韋伯望遠鏡在近紅外波段拍攝的行星狀星雲NGC 6072,揭示了一個由多股氣流構成的複雜景象。這些氣流從畫面中央一顆垂死的恆星向不同角度擴展,將氣體推向赤道平面,形成盤狀結構。天文學家推測,除了這顆垂死恆星之外,可能還有至少一顆伴星與其拋出的物質發生互動,導致此行星狀星雲呈現出異常不對稱的外觀。在這張影像中,紅色區域代表冷卻的分子氣體,例如分子氫。Credit: NASA, ESA, CSA, STScI
星雲中心區域因炙熱的恆星而發出光芒,在近紅外波段下呈淡藍色。橘紅色區域代表氣體與塵埃,沿著深藍色的空洞或開口分布。這種團塊結構可能是密集的分子在受到來自中心恆星的強烈輻射遮蔽時形成的,也可能與時間有關:數千年來,來自內部的高速恆星風不斷衝擊早期主星拋出的氣體外殼,塑造了現在所見的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