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不錯過知識訊息,立即加入國家地理官方X

Jun. 26 2025

「龍中王子」現身!科學家找到霸王龍失落的祖先

  • 插圖描繪曾經漫步於白堊紀蒙古的蒙古王子龍可能的模樣。這位新加入暴龍家族的成員,「來自蒙古的龍中王子」,為霸王龍的起源帶來線索。ILLUSTRATION BY JULIUS CSOTONYI

    插圖描繪曾經漫步於白堊紀蒙古的蒙古王子龍可能的模樣。這位新加入暴龍家族的成員,「來自蒙古的龍中王子」,為霸王龍的起源帶來線索。ILLUSTRATION BY JULIUS CSOTONYI

  • 科學家將王子龍成體(a, d, g)和蛇髮女怪龍成體(c, f, i)以及蛇髮女怪龍亞成體(b, e, h)化石相比對,藉此更加了解暴龍超科之中像王子龍這樣體型較小的暴龍與蛇髮女怪龍或霸王龍這樣體型較大的真暴龍類(eutyrannosauria)之間的演化支系譜關係。圖中剪影比較王子龍(左)和蛇髮女怪龍亞成體(右)與成體(中)的體型。個別骨頭的單位比例尺是5公分,剪影單位比例尺則是1公尺。ILLUSTRATION BY VORIS ET AL. (2025), NATURE

    科學家將王子龍成體(a, d, g)和蛇髮女怪龍成體(c, f, i)以及蛇髮女怪龍亞成體(b, e, h)化石相比對,藉此更加了解暴龍超科之中像王子龍這樣體型較小的暴龍與蛇髮女怪龍或霸王龍這樣體型較大的真暴龍類(eutyrannosauria)之間的演化支系譜關係。圖中剪影比較王子龍(左)和蛇髮女怪龍亞成體(右)與成體(中)的體型。個別骨頭的單位比例尺是5公分,剪影單位比例尺則是1公尺。ILLUSTRATION BY VORIS ET AL. (2025), NATURE

1

蒙古王子龍(Khankhuuluu mongoliensis)身形纖細,具有和暴龍家族其他成員都不相似的特徵。

插圖描繪曾經漫步於白堊紀蒙古的蒙古王子龍可能的模樣。這位新加入暴龍家族的成員,「來自蒙古的龍中王子」,為霸王龍的起源帶來線索。ILLUSTRATION BY JULIUS CSOTONYI

插圖描繪曾經漫步於白堊紀蒙古的蒙古王子龍可能的模樣。這位新加入暴龍家族的成員,「來自蒙古的龍中王子」,為霸王龍的起源帶來線索。ILLUSTRATION BY JULIUS CSOTONYI

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肉食性恐龍中的經典象徵。牠身長超過12公尺、體重達9噸,是能粉碎骨頭的巨獸,也是暴龍家族中體型最大、出現最晚的成員。如今,一種體型小得多的新種暴龍正為這隻知名恐龍的演化歷程補上失落的一頁。

這名暴龍家族的新成員叫做蒙古王子龍(Khankhuuluu mongoliensis)。這種恐龍在6月的《自然》(Nature)期刊中首度獲得描述,科學家從包含頭骨、脊椎、部分股骨和四肢骨頭的兩副不完整骨骸中辨認出這種恐龍。

AD

ads-parallax

這些骨頭拼湊出一隻纖細的暴龍,牠曾經漫遊在8600萬年前白堊紀的蒙古,身長大約4公尺——和2000萬年以後闊步於北美大陸的霸王龍亞成體差不多大。其實王子龍看起來確實和較晚出現且較大的暴龍亞成體相似,有著圓形眼窩、刀狀牙齒,和適合快速而非強力咬合的長而淺下顎。

王子龍的意義不僅止於在這本愈來愈厚的名冊裡添上一個名字。「王子龍為我們帶來暴龍的起源故事。」研究共同作者,卡加利大學古生物學家達拉.澤倫尼斯基(Darla Zelenitsky)說。

科學家將王子龍成體(a, d, g)和蛇髮女怪龍成體(c, f, i)以及蛇髮女怪龍亞成體(b, e, h)化石相比對,藉此更加了解暴龍超科之中像王子龍這樣體型較小的暴龍與蛇髮女怪龍或霸王龍這樣體型較大的真暴龍類(eutyrannosauria)之間的演化支系譜關係。圖中剪影比較王子龍(左)和蛇髮女怪龍亞成體(右)與成體(中)的體型。個別骨頭的單位比例尺是5公分,剪影單位比例尺則是1公尺。ILLUSTRATION BY VORIS ET AL. (2025), NATURE

科學家將王子龍成體(a, d, g)和蛇髮女怪龍成體(c, f, i)以及蛇髮女怪龍亞成體(b, e, h)化石相比對,藉此更加了解暴龍超科之中像王子龍這樣體型較小的暴龍與蛇髮女怪龍或霸王龍這樣體型較大的真暴龍類(eutyrannosauria)之間的演化支系譜關係。圖中剪影比較王子龍(左)和蛇髮女怪龍亞成體(右)與成體(中)的體型。個別骨頭的單位比例尺是5公分,剪影單位比例尺則是1公尺。ILLUSTRATION BY VORIS ET AL. (2025), NATURE

發現新恐龍

1970年代早期,蒙古古生物學家阿勒坦格列爾.佩勒(Altangerel Perle)在蒙古東部找到一對不完整的暴龍骨骸。這些骨頭看似與一種更早以前命名的較小型暴龍獨龍(Alectrosaurus)相似。然而當卡加利大學古生物學家、新研究共同作者賈瑞德.沃里斯(Jared Voris)在2023年前往蒙古進行考察時,他很快就發現這些骨頭根本不屬於獨龍。

這些出自兩副骨骸的骨頭屬於一種全新的暴龍,而且已經在藏品堆中靜待了半個世紀。「牠有一些其他暴龍都沒有的特徵,例如鼻骨內中空的氣室。」沃里斯說。這些化石理應擁有新名字,所以科學家將牠命名為王子龍(Khankhuuluu)。

沃里斯之前也曾經從近在眼前的藏品中找出隱藏的暴龍。2020年,他和同事從先前被分為另一種來自亞伯達省的暴龍骨頭中分辨出8000萬年前的另一種暴龍,將牠命名為死掠龍(Thanatotheristes)。

這些發現都屬於暴龍研究熱潮的一部份。古生物學家發現早期暴龍並不是經由簡單的線性演化變成霸王龍,暴龍的演化更像是狂野生長的灌木叢,包含眾多在白堊紀出現又消失的分支。大量新發現的暴龍物種讓專家能夠拼湊出包括霸王龍這樣的大型暴龍如何演化並擴散到整個地球。

「龍王子」告訴我們的霸王龍演化故事

研究人員將王子龍和其他暴龍比較,發現牠和一個更廣的暴龍分支密切相關,而這個分支包含來自亞伯達省的蛇髮女怪龍(Gorgosaurus)、來自蒙古且長有隆起鼻骨的歧龍(Alioramus)以及舉世聞名的霸王龍。根據這支新的系譜樹,再加上化石發現的地點,科學家得以更新暴龍歷時2000萬年的演化圖像。

「這個物種是了解霸王龍與其他親戚成功演化的關鍵。」倫敦大學學院古生物學家卡修斯.莫里森(Cassius Morrison)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篇新研究特別重要的地方在於描述暴龍科遷徙到新環境之後如何演化成多個新物種。

沃里斯和同事認為,大約在王子龍生活的時期,這樣體格較小且纖細的暴龍正經由陸橋從史前亞洲往北美洲擴散。

「暴龍後來演化成巨大的頂級掠食者,並且在北美洲迅速演化出多樣物種。」沃里斯說,指向澤倫尼斯基稱為「暴龍的兩次演化爆發」之中的第一次。這些掠食者之中有些維持纖細的體態,捕食較小的獵物,有些體型變壯碩且獵捕較大的恐龍,這些暴龍的活動範圍南至南加州。北至紐澤西州。

然而,這篇新研究指出,霸王龍的直系先祖並非在北美洲演化。沃里斯和同事認為,至少有一支暴龍演化支在7900萬至7800萬年前從北美洲返回亞洲。研究人員之所以推論出這個論點,是因為有兩群暴龍乍看之下差異巨大,其實演化關係很近。

暴龍返回亞洲並且經歷第二次演化爆發的時候,其中一群恐龍體型相對纖細,長長的吻部長了小角,例如「小木偶暴龍」虔州龍(Qianzhousaurus)。另一群恐龍則體型愈長愈大,頭骨變深,適合咬碎骨頭,例如特暴龍(Tarbosaurus)。

霸王龍從第二個群體演化而來,這個力可碎骨的演化支在7300萬至6700萬年前再度經由陸橋回到北美洲──所以霸王龍其實是來自另一塊大陸的新型掠食者。「這篇新研究為以下論點提出強力支持:霸王龍的祖先從一群在北美洲經歷過演化分化之後又返回亞洲的暴龍演化而來。」莫里森說。

總而言之,這篇研究認為地球上最大的掠食者之一之所以崛起,是因為牠的先祖在歷時2000萬年的期間在北美洲與亞洲之間來回遷徙。要不是6600萬年前一場毀滅性的小行星撞擊驟然為白堊紀劃下句點,暴龍毋庸置疑還會繼續演化。

 

延伸閱讀:比多數恐龍還大的史前巨鱷 / 阿根廷出土新種恐龍,手臂竟比暴龍短小!

JUL. 2025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像長鼻猴這樣的動物雖然長相奇特,卻也說明了,美這種事本來就見仁見智。

不該被忽視的非明星物種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