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6 筆相關資料
主要棲息於蘭嶼溪流的臺灣特有種「蘭嶼吻鰕虎」,數量曾一度跌破500隻,在臺灣淡水魚紅皮書中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農業部於7日公告修正「陸域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將蘭嶼吻鰕虎從一般類改列為保育類第二級珍貴稀有物種,未經主管機關同意不得繁殖、買賣或陳列展示;此前已飼養者,須於3月31日前向當地縣市主管機關登記備查。 這次列保,是由兩名素人——周銘泰與李政霖,於2020年向林務局(現升格為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提案的物種之一,在這之前,二人提案15種1屬淡水魚,已有6種1屬在2023年被列保育類,打開公民提案且列保先例。熱愛淡水魚的周銘泰向《環境資訊中心》表示,希望未來有更多由...
整理:廖禹婷(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海保署2022年針對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進行首次物種普查,1月11日公布調查結果,總共發現了32種蘭嶼新紀錄種,包含21種甲殼類、七種棘皮動物及四種軟體動物。其中,小雙鱗蛇尾(Amphipholis squamata)更是首次在臺灣發現的新紀錄種。 參與本次物種普查的中興大學研究團隊表示,會在2023年繼續調查,並將成果集結成「蘭嶼海域底棲無脊椎動物解說手冊」,讓大眾更加了解蘭嶼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數十年來純種蘭嶼豬因外來商業豬種雜交,在原生地蘭嶼幾乎絕跡。畜試所自1980年將蘭嶼豬引入臺東種畜繁殖場,異地進行保種、選育與推廣應用,今(2021)年順利促成28頭蘭嶼豬返鄉、產下回流的第一代豬寶寶,將延續島上原生種豬的傳承。
座頭鯨母子來了。2/20(六)補班的這天,蘭嶼岸上有人拍攝到座頭鯨母子在近海活動的畫面,我們的Facebook和群組訊息很快的氾濫起來,過了一週,228連假綠島也傳來座頭鯨母子的消息,雖然無法確定是否為同一對母子對,但這消息確實引人關注。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許祖菱報導 繼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8月對臺灣南部發出最高2級(Alert Level 2)珊瑚白化警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團隊今(8日)也公布臺灣沿岸觀測結果,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林哲宏說,今年夏季在不同珊瑚族群發現大規模珊瑚白化現象,其中蘭嶼南部逾五成珊瑚有白化跡象。 中研院研究團隊警告,若海水持續高溫,可能有大量的珊瑚無法恢復。對此,綠色和平將號召潛水界在未來三個月啟動「Coral watch 珊瑚白化復元監測計劃」,並呼籲擁有珊瑚資源的地方政府,例如屏東縣、臺東縣政府,盡快宣示氣候緊急,共同建立完善珊瑚生態監測系統。
"世人對於海蛇大多還停留在危險可怕的印象,然而,蘭嶼海域的四種海蛇,卻是溫馴安全的種類。" 蘭嶼──這個臺灣的邊陲之鄉,不只偏遠還相當獨特。一般偏遠之鄉只是受主流文明影響較淺,但蘭嶼不止於此。它曾經遺世獨立,幾乎不受現代文明的汙染。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曾斷絕達悟族和外界的聯繫,以便研究人類在沒有其他文明影響下會如何演變。這樣的政策延緩了蘭嶼與外界的交流,卻也讓傳統文化與環境保留得更為完整。 蘭嶼每年總被好幾個颱風侵襲,但其獨特的地下屋文化卻充份顯露達悟族人的因應智慧。這些「防風」房舍匯集在緩坡之上,深入地下的主屋被堅固的石牆保護著,屋簷的高度總是在石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