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4 筆相關資料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根據國際非政府組織樂施會(Oxfam)的報告,若全球政府和企業只想靠種樹造林來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需要至少16億公頃的土地,大約是五個印度國土面積,才辦得到。若真的這麼做,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價格可能會飆漲。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以安 編譯;林大利 審校 每年都有一片與丹麥國土大小相當的原始熱帶森林遭到破壞——隨著氣候變遷加劇、生物多樣性下滑,世界各國對造林的重視程度隨之提高,不過該如何避免在錯誤的地方種植錯誤的樹種?科學家今年擬定一份「造林十大黃金守則」(10 Golden Rules for Restoring Forests),幫助民間、企業和決策者,讓造林效益最大化。
「種樹救地球」聽起來很有吸引力,似乎是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氣候行動。不久之前,有科學團隊找出全世界可以種下多達1兆棵樹的合適地點,如此大規模的種樹可以吸收大約全球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本月稍早,衣索比亞政府則宣布了該國達成一項新的世界紀錄:數千名志願者在一天內種了3.53億棵樹。
科學家:即便得等待50年以上才能見效,仍值得馬上去做! 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的最新論文分析,截至目前為止,在全世界種下上兆棵樹是因應氣候危機最有效也最省錢的辦法。樹木生長便能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科學家估計,這種規模的全球性植樹計畫可以吸收多達2/3人為碳排。 科學家首先計算在不縮減農田或都市地區的情況下,可以種植多少樹木,發現全球有17億公頃的無樹土地,可供1.2兆棵原生樹苗自然生長。這個面積約占全球陸地的11%,相當於美國和中國的面積總和。分布在熱帶地區的無樹土地可以完全100%種滿,其他地區的會比較稀疏些,平均大約一半的面積可被樹冠覆蓋。 研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