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共 34 筆相關資料
大家都知道貓討厭碰到水,但自從人類開始航海,船上就少不了牠們。 撰文:史考特.克里斯騰森 牠們有名字,像是恐怖湯姆、沃可、跳跳、髒臉、艙底水等等。牠們搭乘最傳奇的戰艦,和史上最老經驗的水手一起千里遠征。牠們是船員中重要的一分子,甚至有特別訂做的迷你制服可供拍照,也有小吊床讓牠們可以睡個好覺。牠們就是在各國海軍中服役的貓。 艦貓並非近代才有的現象,牠們在船上服務的時間幾乎跟人類航海的歷史一樣悠久。古埃及墓穴壁畫就描繪了貓咪在沿著尼羅河航行的船上狩獵,牠們也跟著腓尼基和希臘的商船橫越地中海。 貓在陸地上的狩獵能力使牠們成為備受重視的海上夥伴。鼠患在船上造...
「臺灣」,是一座四面環海,充滿各種自然物種與豐沛資源,也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可以在這座海島上看見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獨特香氣,更是戶外人流連忘返的原因。
綠色和平籲盡速通過海保法 守護臺灣海洋觀光資源 臺灣四面環海,獨具特色的海岸景觀與海洋生態備受全球旅客青睞,澎湖、綠島更曾獲選為世界級海洋觀光景點,但臺灣對這些指標景點的海洋生態卻缺乏全觀監測與掌握。綠色和平透過「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註1】,盤點六大海洋觀光區沿近海的海上活動,包括:澎湖國家風景區、大鵬灣國家風景區(含小琉球)、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含龜山島)、北海岸國家風景區、東海岸國家風景區與墾丁國家公園沿岸。結果發現,上述指標觀光海域的人為活動相對頻繁,海洋生態壓力相對較高的區域為:大鵬灣、北海岸、東北角,且多數指標觀光區水下皆出現棲地遭破壞情況,急需《海保法》建立監測和管理...
整理:陳立炘(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3月17日發表一項海洋化學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主導,臺灣、日本、巴拿馬、波多黎各組成跨國團隊,研究結果指出,過去海洋缺氧多發生在溫帶海域,但現在熱帶海域也已出現海洋溶氧量不足的現象,有超過97%的採樣點處低氧狀態中,13%為嚴重缺氧。臺灣的東沙環礁、太平島等五處珊瑚礁生態系,更皆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長度小於5公釐的微塑膠對海洋和水生生物有害已不是新聞。近期一份刊登於《有害物質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大量攝取微塑膠可能對人體細胞產生有害影響。 細胞活力與微塑膠劑量 這份由赫爾約克醫學院(Hull York Medical School)和赫爾大學(University of Hull)科學家主持的研究,首次計算出可能對人體細胞造成嚴重傷害的微塑膠劑量。 主要作者、赫爾約克醫學院博士生埃文格洛斯.唐諾保羅(Evangelos Danopoulos)說,透過分...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西班牙沿海地區的海草似乎會抓住塑膠汙染,形成天然的纖維球。 在無人為介入的情況下,光是在地中海地區,這些淺海海床上的海草每年可能收集近9億件塑膠垃圾。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