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家地理攝影論壇第二場,6月7日在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進行。雖然外面下著雨,觀眾依然踴躍參與,由資深攝影人劉振祥,用其自身豐富多元的攝影歷程,從單眼相機到手機攝影,與民眾經歷了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采影像記憶與探索。
資深攝影人劉振祥,用其自身豐富多元的攝影歷程,從單眼相機到手機攝影,與民眾經歷了一場跨越四十年的精采影像記憶與探索。
記錄文化與社會風貌
從電影劇照、表演藝術、到新聞,都是劉振祥涉獵的主題,多元面相拍攝,使其影像具有豐富樣貌,既是藝術也是歷史記憶。早年接觸到侯孝賢、楊德昌等人,如今都是影史上重要導演。他記憶深刻的是,當時為了現場同步收音,因為機器聲音很大,得用棉被包裹住攝影機,連攝影師也被包在裡面,拍下的不僅是有趣的畫面,也記錄下電影發展的進程。在侯孝賢「戀戀風塵」現場拍照,因為當時場景在九份老街等地,這些都不只是電影幕後,也是當時的景象,記錄社會風貌的轉變。
從電影劇照、表演藝術、到新聞,都是劉振祥涉獵的主題,多元面相拍攝,使其影像具有豐富樣貌,既是藝術也是歷史記憶。
見證歷史重要時刻
劉振祥1986年進入報社,從戒嚴時期到解除戒嚴,當時臺灣社會經歷重大轉變,像是第一屆立法委員退職、1987宣布解除戒嚴…等等。劉振祥拍攝了許多精彩畫面,例如攝影記者們雨後在廣場曬鏡頭,盲人到立法院抗議…等等。有一張拍攝內容是民進黨剛成立,黃信介主席跟大家加油打氣,學運畫面成了經典;如今是中正紀念堂常設展的主視覺,因為這樣的畫面正是轉型正義的重要印象,見證歷史。
劉振祥1986年進入報社,從戒嚴時期到解除戒嚴,當時臺灣社會經歷重大轉變,像是第一屆立法委員退職、1987宣布解除戒嚴…等等。
手機是口袋裡的數位海馬迴
科技文明演進,如今已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融入生活,框住了我們的世界,隨時都可以記錄拍攝,用手機就能回顧過去。2012年美國遭遇重大天災颶風,手機拍的照片甚至成了TIME雜誌的封面。
劉振祥希望這場論壇不是單純談技巧,而是一起思考。我們用它拍照、記錄、分享、回顧…這些乘載了人的感覺、觀看世界、儲存記憶、到與他人連結的情感,我們早已與手機深度共生;它是個人歷史的備份裝置,是第二雙眼,也是未來的遺言。手機就像是我們口袋裡的數位海馬迴,手機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記憶的延伸。
科技文明演進,如今已是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融入生活,框住了我們的世界,隨時都可以記錄拍攝,用手機就能回顧過去。
創造獨到的攝影之路
從1987年開始,與雲門舞集、兩廳院合作早已超過一兩千場的拍攝,劉振祥認為:「攝影並不是只有單純記錄,還要創造你要的東西。」2019年林懷民自雲門舞集退休,最後一場表演,林懷民原本堅持不能背對觀眾謝幕。藝術家有其堅持,劉振祥則是冒著合作可能終止的危險,也要留下具有特殊場地感的重要時刻。幾番溝通協調,劉振祥總算讓舞者轉身,僅用五秒鐘,按下快門,成為一張背景是音樂廳、舞者正面揮手的畫面。這張照片後來登上了美國紐約時報藝文版,讓臺灣之光揚名海外。
除了用時間與理念的堅持,劉振祥鼓勵年輕學子多參與攝影比賽累績經驗。也建議不要依賴手機APP解決問題,而是思考如何運用再拍下你要的東西,每個人拍得不一樣、詮釋的也不一樣,有自己的眼光與思考,用手機也可以創造出獨到的攝影之路。
2025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
徵件報名:大賽官網
徵件時間:2025/4/15~7/15 中午12點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