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為何人們會冒著生命危險跟野生動物自拍?

撰文: NATASHA DALY     編譯: 曾柏諺

 

人們習慣在動物園或公園中接近那些致命的動物,在這些衝動舉止背後有著什麼心理因素?

 

圖中女子正在法國一家動物園中給玻璃幕後面的白老虎拍照,一旁標語則寫著「禁止觸碰」。人們進入野生動物籠舍自拍的事件讓大眾感到困惑:怎麼會有人這麼傻?PHOTOGRAPH BY JO-ANNE MCARTHUR

不用多說,進入野生動物籠舍絕對是個糟糕的念頭。

3月初,一名女子為了自拍,翻過了位於亞利桑那鳳凰城外郊的野生世界動物園(Wildlife World Zoo)關著美洲豹的混凝土圍欄。美洲豹勾住了女子的毛衣並劃破她的手臂,影片記錄下了這駭人的一幕,而就在美洲豹造成更大的傷害前,旁觀者將她拉離了那隻猛獸。好在人獸均安,而該名女子也承認自己的行為失當。

這件事一炮而紅,網路社群也對此感到疑惑:是什麼原因在讓人犯蠢?

這不是第一次有人因魯莽地接近野生動物而登上頭條。就在去年,一名醉漢跳進印度某家動物園的獅子籠舍裡,只為了能靠近點兒看看這些大貓;中國一名動物園的常客進出多種動物欄舍並與之自拍,最後被一頭海象殺死。相似的形情在野外也一再上演:許多遊客在黃石國家公園拍攝北美野牛時,因靠得太近而被野牛牴傷。

不要太靠近可能傷人的野生動物實屬常識,這也是為什麼動物園會設立柵欄和至許多圍牆,來隔離人們與動物。到處張貼的告示也說得很明白:把你的手遠離獸籠。

但有些人想要靠近野生動物的衝動,往往強到讓他們忽視這些訊息。

 

立陶宛一家動物園內,一位女子為籠內睡著的獅子拍照。電視與社群媒體上滿滿得都是人們親身與大貓互動的畫面,這些有爭議的互動可能帶給人們「大型掠食者其實沒那麼危險」的錯誤觀念。PHOTOGRAPH BY JO-ANNE MCARTHU

「動物對我們來說已經失真不少。」俄亥俄州伍斯特學院從事心理學與環境研究的蘇珊.克萊頓(Susan Clayton)教授說道。她認為因為我們太常在動物園這種人為管理下的地方接觸非犬貓動物,因此在某方面上來說,這些動物對我們而言更像是「道具」。克萊頓提及那些把接近野生動物當兒戲的人,顯然在行動之前並沒有認真思考過:「但從一個更隱晦的層面來說,[他們已經]不再將危險和動物聯想在一起。」

關於這個現象有許多文化上的成因。克萊頓舉例來說,媒體經常「正常化」與危險動物接觸這件事。電視節目與YouTube上那些為尋求刺激而與野生動物起衝突的影像,「象徵性地拔去了動物的獠牙。」換句話說,當觀眾看到像是凱文.理察森(Kevin Richardson)這類「獅語人」頻繁地與獅子、美洲豹與鬣狗打鬧、依偎在一起時,可能就會接收到「這些動物其實也沒那麼危險」的訊息。理察森的YouTube頻道擁有近百萬訂閱,但他也收到來自一些保育團體的抗議,指稱他發揚近距離接觸獅子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在2017年,一名女子在理察森的私人野生動物保護區中遭獅子咬死。)

社群平台上也充斥著人們與野生動物的自拍照。世界各地有許多動物園、公園與冒險旅遊都有提供和動物的親密體驗給大眾,像是與獅子漫步、與成年老虎擺拍或潛水觀鯊(cage diving with sharks)之類的──而所有這些行為不僅對人們,也對動物的福祉具有潛在危險。

自拍衝動

舊金山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艾琳.沃格爾(Erin Vogel)說,社群媒體完全處在一個促使人們為了追求刺激而和動物接觸的位置。她說人們在獲得「讚」與回覆時會獲得立即的滿足感,而研究也發現當人們在社群媒體發文時,能夠暫時提升自尊。

沃格爾說,為了保持這種感覺,人們可能會下意識地「愈走愈極端」,以便向世人展現最刺激的那個自己。她進一步說道,從籠舍外拍攝美麗而危險的動物或橫越峽谷可能都還不夠。透過自拍,人們展現了自己正身歷其境。

 

法國某家動物園中一名遊客正在玻璃幕後看著北極熊。包含黃石公園在內的許多美國國家公園,有愈來愈多的遊客冒著死亡風險接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只為了捕捉拍照的時機。而黃石國家公園甚至為此發布了「安全自拍」的規範,試圖降低這些莽撞的行為。PHOTO BY SEBASTIEN BOZON, AFP/GETTY

但事情並不只侷限在接觸危險動物,人們無時不刻都在冒著生命危險自拍,例如站在行駛中的火車旁、搖搖晃晃地在懸崖邊,甚至是與上膛的槍合照──而下場時常以悲劇作收。一份2018年的研究發現,在2011年到2017年之間全球總計有259件「自拍死亡」案例,其中多數意外都涉及危險行為,同時受害者多為二十多歲的男性。

沃格爾說,即使在社群媒體興起之前,「人們也總是在做危險的事,不過我們確實看到人們在社群媒體上,做出了他們不會在其他地方做的行為。」人們在度假時或和朋友一同大冒險時也會被這種衝動接管,不過當人們專注於拍照上傳Instagram時,就無法在當下將意識完全專注於動作本身。

沃格爾表明:「當你專注在社群媒體上自拍發文時,就無法注意到面前發生的事,例如一頭危險的野生動物。」而這正是導致衝動決策的原因。

與自然脫節

當和動物接觸時,魯莽行事也會讓動物面臨風險。當人們進入動物園的圈養空間時,園方往往必須射殺動物來保護當事人,例如一頭17歲的大猩猩哈蘭貝(Harambe)。哈蘭貝2016年在辛辛那堤動物園遭到射殺,因為一位男童跌入牠的圍欄中。

而這些尋求刺激者主動危害動物的消息也時有所聞。就在3月初,一段影片記錄了佛羅里達一名男子從港口的平台,朝著某隻鵜鶘的背上一躍而下,影片中可以見到該隻鵜鶘在旁觀者的笑聲中掙扎著逃生。在2015年的另一段熱門影片也拍下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名男子,趁著一頭母麋鹿遊過湖泊時跳上她的背部。

投身心理學與環境研究的克萊頓教授說,這些事件背後的共同特點在於人們並不尊重這些動物的感覺:「動物園環境或許助長了『動物為我們而生』的觀點。」

克萊頓教授解釋,一般來說人們在孩童時期會學習到是要物化動物還是尊重牠們,這取決於人們所受的教育。在動物園中,克萊頓說「一位家長可以選擇指著一頭熊並嘲笑牠:『牠看起來是不是很蠢呀』,或是可以藉由在動物園的經驗來教孩子尊重動物。」

至於那些危險的自拍衝動,沃格爾說當人們經過一間關著老虎的獸籠時,得抗拒那些想做些蠢事拍照的念頭:「不需要為了自拍孤注一擲。」

延伸閱讀:
女生愛發自拍照是因為自戀嗎?來自塞倫蓋提的動物「自拍照」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