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尋 電子雜誌搜尋

AD

ad970250

標籤

#生態

共 19 筆相關資料

聯合國首份遷徙物種報告:五分之一有滅絕危險、最嚴重是魚類
環境與保育|
Feb. 20 2024

聯合國首份遷徙物種報告:五分之一有滅絕危險、最嚴重是魚類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陳文姿 編譯;林大利 審校 陸地、海洋和天空,每年上億隻的動物為了食物、繁衍而遷徙。旅途危機重重,有時因棲地消失而必須飛更遠,有時被漁網纏繞或遭獵殺。聯合國12日發布第一份全面性的遷徙動物報告指出,近一半的遷徙動物正面臨族群量下降的危機。 保育遷徙動物無法靠單一國家,聯合國《遷徙物種保育公約》(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CMS)締約國大會12~17日在烏茲別克召開。這份重量級報告選在開幕時公佈,盼促成更積極的跨國合作與行動。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環境與保育|
May. 25 2022

改變中的社會氛圍──石虎復育的未竟之路

文:江俊緯(政治大學新聞系學生) 空氣中不時傳來陣陣溼潤的泥土味與青草味,放眼望去,兩旁都是淺山丘陵,丘陵上為自然生長的常綠植物,偶爾看見幾株果樹與檳榔雜植其中,沿著小溪的右岸向源頭走,只看見幾戶住宅,宅前種植水稻、火龍果、文旦、香蕉等經濟作物,每種作物的種植面積都不大,時值國曆1月,二期水稻已收割完畢,原先的水稻田已長滿油菜花,待翻土後成為下一期稻作的肥料。 這裡是苗栗縣通霄鎮楓樹里楓樹窩,以前此地長滿楓樹,現在則以有機米聞名。窩,是客家聚落常用的地名,形容三面地勢高、一面地勢低類似畚箕的地形,此種淺山丘陵正符合石虎生長。

發揮想像成就偉略 集結力量成就未來
科學與新知|
特別企劃

發揮想像成就偉略 集結力量成就未來

人類世界是由前人努力開創,不斷累積的成果,我們引以為傲,但在面對現在的環境和社會,也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是什麼讓我們停下腳步,限制了我們的行動而無法做出改變?環境、年齡、恐懼?語言限制我們對於世界的理解,抑或是知識不足?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人類以想像力為基礎,實現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世界,而現在的我們也應運用想像力開創解決問題的方法,善用資源,實現未來的世界。

國聚親子活動:城市綠洲裡的自然觀察家
活動|
特別企劃

國聚親子活動:城市綠洲裡的自然觀察家

走在科博館植物園的步道上,蓊鬱的樹木遮蔽了天空與四周,當靜下心來,便能聽到啁啾的鳥鳴聲,一點都不像在熱鬧繁忙的台中市區。國聚建設再度與《國家地理》和「自然野趣」生態教育工作室攜手舉辦親子活動,這一次選擇了城市中的生態綠洲,一起認識身邊的鳥朋友。 科博館是台中的重要地標,具備休閒、教育與研究等多重功能,不但蒐藏了許多重要的文物與各類標本、有精彩的展覽與影片,更有所有參觀者都喜歡的明星暴龍。這裡有許多人童年的回憶,也持續陪伴孩子們探索科學與研究的世界。只要是台中人,幾乎人人都來過科博館,或是在草坪上奔跑吹泡泡。但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這裡竟然也是許多野生動物的家。

走在台灣山脊上的男人
旅遊|
特別企劃

走在台灣山脊上的男人

人稱麥哥、麥導的麥覺明,製作、主持《MIT台灣誌》二十年,說起山林紀錄片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MIT台灣誌》陪伴著許多人從小到大,是認識台灣山林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影像記錄台灣山林的開路先鋒。

有許多鳥兒在COVID-19封城期間飛進了城市,這究竟是好還是壞?
環境與保育|
Oct. 04 2021

有許多鳥兒在COVID-19封城期間飛進了城市,這究竟是好還是壞?

有些物種對人類活動的減少能迅速應變,但重返城市地區對牠們來說到底是好是壞,目前還不清楚。

鯨豚調查局:有科學證據,才能理性討論鯨豚保育——專訪臺灣大學獸醫學院楊瑋誠教授
環境與保育|
Jul. 22 2021

鯨豚調查局:有科學證據,才能理性討論鯨豚保育——專訪臺灣大學獸醫學院楊瑋誠教授

陳永融|科技大觀園特約編輯 受訪時被問及人們鯨豚最大的誤解是什麼?「海豚過得很好,想要像海豚一樣在海裡自由自在。」臺大獸醫專業學院副教授,專業為鯨豚保育醫學的楊瑋誠談到遭遇到生存危機的鯨豚,直率坦言:「我不想跟海豚一樣,尤其是在臺灣。」 全世界共有八十多種鯨豚,有三十多種會出沒在臺灣周遭的海域,許多生存狀態都岌岌可危。舉例來說,近年來大眾最耳熟能詳、在政治攻防佔有一席「會轉彎」名言的臺灣白海豚(Sousa chinensis taiwanensis),就是生活在臺灣西海岸的特有亞種,近年來的觀察顯示,其族群數量約莫不超過 50 隻。 現今的鯨豚研究有哪些主要的努力目標?生活在...

學界首次通盤調查 農藥影響蚯蚓等重要土壤小生物
環境與保育|
May. 11 2021

學界首次通盤調查 農藥影響蚯蚓等重要土壤小生物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學界首次全面性調查發現,農藥正影響著蚯蚓、甲蟲、彈尾蟲等攸關土壤健康的小動物。科學家表示,這些小動物是維持生態的「無名英雄」,這個研究結果值得關注。 不被重視的「無名英雄」 研究:農藥正影響土壤中無脊椎動物 研究人員警告,在評估農藥對環境的影響時,很少考慮到土壤中的生物。例如,美國僅測試農藥對蜜蜂的影響,但蜜蜂幾乎不會接觸到土壤,科學家對這樣的測試完整性不敢恭維。 聯合國12月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由於新土壤的形成需要數千年的時間,如果沒有緊急行動來阻止土壤劣化,那麼土壤的前景看起來...

追蹤鯨魚文化:攝影師如何記錄這些智慧生物的行為?
科學與新知|
Apr. 26 2021

追蹤鯨魚文化:攝影師如何記錄這些智慧生物的行為?

三年來,這名攝影師在世界各地旅行,記錄數種鯨魚的特殊傳統與文化。

海洋「熱壓力」致2020年最大規模珊瑚白化 學者呼籲宣告氣候緊急
環境與保育|
Jan. 19 2021

海洋「熱壓力」致2020年最大規模珊瑚白化 學者呼籲宣告氣候緊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黃思敏報導 2020年夏天,臺灣發生史上最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今(12日)「臺灣珊瑚白化觀測平臺」公布最新研究成果,此次珊瑚大白化估計損失31~40%的珊瑚,以小琉球海域最為嚴重,東北角海域則是首次發生。背後原因是氣候變遷與海水升溫。 學者警告,全球升溫若超過1.5℃,地球上99%的珊瑚將消失,臺灣政府應即刻宣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搶救珊瑚礁生態系。

APR. 2024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這個鮮為人知的龐大生命網路,如何影響地球萬物與人類未來

真菌潛力無限的奇妙世界

AD

熱門精選

AD

AD

Subscribe
立即訂閱
keyboard_arrow_up

AD

ad9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