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蟻群從腹部末端的毒腺噴出蟻酸,用來對付威脅。「威脅」來自攝影師英戈・阿恩特的助手──他故意在歐洲紅木蟻巢穴上方揮動衣服,來引發螞蟻的反應。
  • 紅木蟻主要以獵捕其他昆蟲為食,但有時也會食腐。圖中這隻死亡的藍色步行蟲成為蛋白質來源,工蟻們合力將其肢解,其中一隻工蟻正用銳利的大顎咬斷牠的觸角。
  • 紅木蟻的複眼由數百個小眼構成。牠們會先透過視覺辨識物體,再透過觸角上的化學與觸覺受器來識判斷是食物或建築材料。此影像由英戈・阿恩特拍攝,以 534 張相片「焦點疊合」後製合成。
  • 紅木蟻通常在腐爛的樹幹內或其周圍築巢。在德國康士坦茲大學,阿恩特拍攝了行為與歐洲紅木蟻相似的紅褐林蟻,揭示了在野外難以觀察的築巢行為。照片中,工蟻正照顧著蟻后(中央)及其卵(白色的團塊)。
  • 每個紅木蟻巢內都棲息著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隻螞蟻。照片中,工蟻正搬運一塊樹脂回巢。這些螞蟻會用蟻酸噴灑樹脂,以增強其抗微生物特性,然後將樹脂碎片放置在蟻巢周圍,幫助對抗病原體。
  • 每隻螞蟻都有鋒利且帶鋸齒的大顎,能夠切割、夾取並搬運築巢材料和獵物。此影像由英戈・阿恩特拍攝,經由122張照片的焦點疊合後製合成。
  • 一隻螞蟻將倒霉的蜜蜂搬回巢穴,準備餵食成長中的幼蟲。工蟻的力量很驚人,能用大顎搬運比自己重上許多倍的物體。
  • 一隻工蟻在吸食樹液的蚜蟲群中採集牠們分泌的蜜露。在這種共生關係中,紅木蟻保護蚜蟲免受天敵侵害,然後獲取富含能量的蜜露作為回報,這是牠們重要的食物來源。
  • 紅木蟻的蟻酸防禦機制似乎不會傷害體型較大的生物,例如這隻站在蟻塚上的松鴉。松鴉懂得利用蟻酸來驅除或殺死藏匿於羽毛中的蟎等寄生蟲。相片中所呈現的共生行為相當罕見,凸顯了螞蟻在溫帶林和寒帶林中重要且複雜的生態角色。
  • 蟻后是蟻群中唯一會產卵的雌性。卵孵化後,幼蟲會自行結繭,在逐漸成熟為蛹的過程中,由全都是雌性的工蟻照顧。阿恩特從繭的背後打光,照亮裡面的蛹。
  • <b>投彈甲蟲</b>:當感到威脅時,這種昆蟲會使用「爆炸性」的防禦策略。牠能透過體內的化學反應,從尾端釋出高達攝氏100度的灼熱刺激液體,用來驅趕掠食者。 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b>水蛛</b>:這是唯一一種終生生活在水下的蜘蛛,會用腹部的毛從水面收集氣泡,再將氣泡帶入自己用絲編製的「潛水鐘」裡。這座潛水鐘會像「鰓」一樣從水中提取氧氣,提供蜘蛛在水下整整24小時的呼吸所需。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b>虎甲蟲</b>:這種甲蟲修長的腿讓牠無論在追逐獵物或逃避掠食者時都能快速奔跑。在澳洲,有一種體長2公分的虎甲蟲每秒可跑2.5公尺,被譽為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b>孔雀跳蛛</b>:這種跳蛛不使用蜘蛛網,而是憑藉著出色的跟蹤與準確撲擊技巧來捕食。與多數蜘蛛一樣,牠擁有八隻眼睛,能形成近360度的視野,而朝著前方的那對眼睛,則提供高解析度的彩色視覺。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b>豆娘</b>:雌性豆娘在水下產卵時,能仰賴一層在身體周圍的氣泡維持呼吸,最多能在水中待上90分鐘。回到水面後,雌豆娘會不斷扭動腹部,吸引尋求交配機會的雄性幫她從水中脫困。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1
  • 蟻群從腹部末端的毒腺噴出蟻酸,用來對付威脅。「威脅」來自攝影師英戈・阿恩特的助手──他故意在歐洲紅木蟻巢穴上方揮動衣服,來引發螞蟻的反應。

  • 紅木蟻主要以獵捕其他昆蟲為食,但有時也會食腐。圖中這隻死亡的藍色步行蟲成為蛋白質來源,工蟻們合力將其肢解,其中一隻工蟻正用銳利的大顎咬斷牠的觸角。

  • 紅木蟻的複眼由數百個小眼構成。牠們會先透過視覺辨識物體,再透過觸角上的化學與觸覺受器來識判斷是食物或建築材料。此影像由英戈・阿恩特拍攝,以 534 張相片「焦點疊合」後製合成。

  • 紅木蟻通常在腐爛的樹幹內或其周圍築巢。在德國康士坦茲大學,阿恩特拍攝了行為與歐洲紅木蟻相似的紅褐林蟻,揭示了在野外難以觀察的築巢行為。照片中,工蟻正照顧著蟻后(中央)及其卵(白色的團塊)。

  • 每個紅木蟻巢內都棲息著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隻螞蟻。照片中,工蟻正搬運一塊樹脂回巢。這些螞蟻會用蟻酸噴灑樹脂,以增強其抗微生物特性,然後將樹脂碎片放置在蟻巢周圍,幫助對抗病原體。

  • 每隻螞蟻都有鋒利且帶鋸齒的大顎,能夠切割、夾取並搬運築巢材料和獵物。此影像由英戈・阿恩特拍攝,經由122張照片的焦點疊合後製合成。

  • 一隻螞蟻將倒霉的蜜蜂搬回巢穴,準備餵食成長中的幼蟲。工蟻的力量很驚人,能用大顎搬運比自己重上許多倍的物體。

  • 一隻工蟻在吸食樹液的蚜蟲群中採集牠們分泌的蜜露。在這種共生關係中,紅木蟻保護蚜蟲免受天敵侵害,然後獲取富含能量的蜜露作為回報,這是牠們重要的食物來源。

  • 紅木蟻的蟻酸防禦機制似乎不會傷害體型較大的生物,例如這隻站在蟻塚上的松鴉。松鴉懂得利用蟻酸來驅除或殺死藏匿於羽毛中的蟎等寄生蟲。相片中所呈現的共生行為相當罕見,凸顯了螞蟻在溫帶林和寒帶林中重要且複雜的生態角色。

  • 蟻后是蟻群中唯一會產卵的雌性。卵孵化後,幼蟲會自行結繭,在逐漸成熟為蛹的過程中,由全都是雌性的工蟻照顧。阿恩特從繭的背後打光,照亮裡面的蛹。

  • 投彈甲蟲:當感到威脅時,這種昆蟲會使用「爆炸性」的防禦策略。牠能透過體內的化學反應,從尾端釋出高達攝氏100度的灼熱刺激液體,用來驅趕掠食者。 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水蛛:這是唯一一種終生生活在水下的蜘蛛,會用腹部的毛從水面收集氣泡,再將氣泡帶入自己用絲編製的「潛水鐘」裡。這座潛水鐘會像「鰓」一樣從水中提取氧氣,提供蜘蛛在水下整整24小時的呼吸所需。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虎甲蟲:這種甲蟲修長的腿讓牠無論在追逐獵物或逃避掠食者時都能快速奔跑。在澳洲,有一種體長2公分的虎甲蟲每秒可跑2.5公尺,被譽為速度最快的昆蟲之一。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孔雀跳蛛:這種跳蛛不使用蜘蛛網,而是憑藉著出色的跟蹤與準確撲擊技巧來捕食。與多數蜘蛛一樣,牠擁有八隻眼睛,能形成近360度的視野,而朝著前方的那對眼睛,則提供高解析度的彩色視覺。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 豆娘:雌性豆娘在水下產卵時,能仰賴一層在身體周圍的氣泡維持呼吸,最多能在水中待上90分鐘。回到水面後,雌豆娘會不斷扭動腹部,吸引尋求交配機會的雄性幫她從水中脫困。ILLUSTRATION BY MARIANA RENTERIA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