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修平助研究員,手上揮舞著仿銅戈模型,介紹源自上古中國的尖端兵器。 圖|研之有物
  •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從殷商到東周時期的銅戈,從中可觀察銅戈形制的變化。到了西周中期以後,戈的形制逐漸固定,戈頭末端已普遍流行名為「胡」的延長設計,可增加鑽孔空間,方便穿繩將握柄牢牢綁在戈頭上。圖為東周的長胡戈。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銅戈基本構造圖解 圖|研之有物
  • 銅戈的「內」常見的造型有:直內、曲內、管銎。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銅三角援戈基本構造圖解 圖|研之有物
  • 圖為 4 件銅三角援戈在殷墟的發現地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修平提供
  • 1936 年春,史語所考古團隊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發掘關鍵的 YH127 坑,出土 17,096 片記載殷商王室祭祀活動的甲骨。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將整塊埋有甲骨的土層挖出,準備裝箱運回南京的研究室清理。右方踞於箱上為李濟,其後穿淺色背心坐者為高去尋,其後為李景聃。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戈」除了作為兵器,也可做禮器使用。圖為殷墟小屯宮殿區 331 號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其援部是玉製,功能可能類似領導者手持的儀仗。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直內三角援戈」R002108(上)、R002109(下)都出自墓葬,風格各具特色,但從出土脈絡推測,這兩件兵器對於它們的擁有者來說,意義可能大不相同。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直內三角援戈」R015552,發掘自大司空村墓葬,當地在商代晚期是作坊區,因而推測墓主身分應與工匠社群有關。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曲內管銎三角援戈」R002130,展現各地物質文化元素在晚商王都交融的現象,也體現商代工匠勇於實驗各種創新的銅戈設計。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擷取自李修平,〈從考古脈絡論史語所藏殷墟出土銅三角援戈〉;施汝瑛拍攝)
  • 李修平自 2020 年起,接手史語所安陽工作室的主持工作,他試圖跳脫「華夏中心史觀」,將上古中國的區域互動關係進行更細致的梳理。 圖|研之有物
1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修平助研究員,手上揮舞著仿銅戈模型,介紹源自上古中國的尖端兵器。 圖|研之有物

  • 中央研究院歷史文物陳列館展出從殷商到東周時期的銅戈,從中可觀察銅戈形制的變化。到了西周中期以後,戈的形制逐漸固定,戈頭末端已普遍流行名為「胡」的延長設計,可增加鑽孔空間,方便穿繩將握柄牢牢綁在戈頭上。圖為東周的長胡戈。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銅戈基本構造圖解 圖|研之有物

  • 銅戈的「內」常見的造型有:直內、曲內、管銎。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銅三角援戈基本構造圖解 圖|研之有物

  • 圖為 4 件銅三角援戈在殷墟的發現地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修平提供

  • 1936 年春,史語所考古團隊在小屯村北的張家七畝地,發掘關鍵的 YH127 坑,出土 17,096 片記載殷商王室祭祀活動的甲骨。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將整塊埋有甲骨的土層挖出,準備裝箱運回南京的研究室清理。右方踞於箱上為李濟,其後穿淺色背心坐者為高去尋,其後為李景聃。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戈」除了作為兵器,也可做禮器使用。圖為殷墟小屯宮殿區 331 號墓出土的「玉援銅內戈」,其援部是玉製,功能可能類似領導者手持的儀仗。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直內三角援戈」R002108(上)、R002109(下)都出自墓葬,風格各具特色,但從出土脈絡推測,這兩件兵器對於它們的擁有者來說,意義可能大不相同。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直內三角援戈」R015552,發掘自大司空村墓葬,當地在商代晚期是作坊區,因而推測墓主身分應與工匠社群有關。 圖|研之有物(拍攝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

  • 「曲內管銎三角援戈」R002130,展現各地物質文化元素在晚商王都交融的現象,也體現商代工匠勇於實驗各種創新的銅戈設計。 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擷取自李修平,〈從考古脈絡論史語所藏殷墟出土銅三角援戈〉;施汝瑛拍攝)

  • 李修平自 2020 年起,接手史語所安陽工作室的主持工作,他試圖跳脫「華夏中心史觀」,將上古中國的區域互動關係進行更細致的梳理。 圖|研之有物

Share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