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暖產生的「超級昆蟲」,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
《蟻人》《蜘蛛人》《大黃蜂》……今天,各類以蟲類為主題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然而,幻想很豐富,現實就不一定了──螞蟻不會任人指揮,卻可能成為令人頭疼的入侵物種(比如火蟻);被蜘蛛咬一口,也不能獲得飛簷走壁的超能力,卻可能帶來中毒風險。
在「人類世」(Anthropocene)中,這些本來就存在的危險開始愈演愈烈。人類對世界的改造正在地球生態圈引起一系列問題,全球變暖和資源枯竭導致對人溫和無害的昆蟲數量大大減少,而攜帶大量病毒和毒素的「超級昆蟲」卻殺出重圍,成為人類傳染病的首要來源。人類世,彷彿成為了蟲子們的「煉蠱池」。
人類世:無限戰爭
雖然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傳染病威脅,但最近的兩項新研究無疑又給這樣的現實以重磅一擊:結果顯示,氣候變暖極有可能增加節肢動物(如常見的蚊子等)傳播流行病的可能,甚至會衍生新的疾病。
氣候變暖產生的「超級昆蟲」,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
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昆蟲數量急劇下降,這導致各層級重要的生態服務系統(從作物授粉到鳥類以及其他生物的食物)都岌岌可危。表面上看,昆蟲總數量的下降似乎降低了牠們傳播傳染病的風險。但實際上,研究表明這只是無害甚至對人類有益的昆蟲數量的減少,相反,失去了天敵和競爭對手的有害昆蟲開始橫行霸道。
科學家們將18世紀至今(即人類對世界的改造開始對氣候產生影響的時代)命名為「人類世」,但這正是對人類最大的嘲諷,因為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人類愈改造,世界愈糟糕。
蜱:危機四伏
蜱的主要棲息地是草地和森林。由蜱傳播病菌產生的萊姆病將導致心臟病、關節炎和神經系統損傷[1]。
蜱個頭雖小,但卻威力無窮。研究表明,這種小蟲在短短30年內給美國製造了大量萊姆病(Lyme disease)患者,症狀表現為頻繁的發燒、頭痛和疲倦,病情嚴重的甚至會演變為臉部麻痺、關節炎、嚴重頭痛和心悸等。即使獲得妥善治療,這些病症也會在患病後六個月內反復造訪患者,使這些萊姆病患者痛苦不堪[3]。新的研究表明,蜱的肆虐與氣候變化脫不了關係。
氣候變暖產生的「超級昆蟲」,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
事實上,過往的研究者已經意識到氣候變暖會導致更多的萊姆病。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甚至將萊姆病視為環境變化的風向標。而這項新研究則更加直觀地顯示出萊姆病與氣溫之間的聯繫。簡單而言,平均氣溫越高,蜱越活躍,患者也就越多。
梅奧診所(Mayo Clinic)的伊戈爾.杜米奇(Igor Dumic)和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埃德森.塞文尼(Edson Severnini)收集了2000年至2016年間美國468個郡縣報告的溫度、降水和萊姆病病例的數據。他們發現,年平均氣溫超過5℃的郡縣內,萊姆病比例開始增加。在年均氣溫處於9℃到11℃之間的郡縣內,萊姆病比例達到頂峰。
這個現像是蜱生物習性和人類生活習慣的悲劇結合:低溫時蜱存活率低,而人類也怕冷蝸居室內;當氣溫回升時,人類興沖沖地呼朋喚友趕去森林草地上野營,結果被活躍起來的蜱叮個正著。
氣候變暖產生的「超級昆蟲」,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萊姆病高發區內的患病率可能會繼續上升。研究人員計算,即使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本世紀中葉,萊姆病患病率仍然將會增加21%。
研究表明: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將對美國的萊姆病數量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此外,由於年均氣溫上升,萊姆病可能會向越來越多的新地區發起進攻。人類,正處在危機四伏之中。
溫室:新蚊蟲現身
在第二項研究中,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匯集了分類數據、化石證據和DNA序列,用以追踪過去1.95億年間新型蚊子出現的速度[2]。隨後,科學家分析了物種形成率的變化與全球溫度和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匹配情況。
研究小組發現:歷史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較高時,新的蚊子種類形成得更快。在較為溫暖的時期,物種形成率也更高。
目前尚且無法確定,高溫和高二氧化碳是否直接促成了蚊子的新型物種。哺乳類物種形成也與蚊子物種形成相關──這點倒是不足為奇,因為許多蚊子以哺乳動物的血液為食,食物多了,蚊子自然也多了。
雖然高溫和二氧化碳或許不是直接原因,但研究人員仍然表示,歷史上蚊子的物種生成模式預示著:現在大氣的高二氧化碳濃度和持續變暖的氣溫「將以同樣的方式促進新型蚊子的誕生」。
氣候變暖產生的「超級昆蟲」,會給人類帶來怎樣的威脅?
在全球範圍內,每年有100萬人死於蚊子傳播的疾病。研究人員已經發現,隨著氣候變化,蚊子多樣化可能會增加,並可能導致某些地區已經根除的疾病死灰復燃。
現有的研究結果揭示著一個令人堪憂的未來:新型蚊蟲攜帶未知的病毒紛紛沓而來,令我們難以招架。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新的蚊子物種真的出現,會增加新的媒介/病原體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人類即將面臨來自「蟲蟲危機」的全新考驗。
參考資料:
- Dumic I. and E. Severnini “'Ticking Bomb':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Incidence of Lyme Disease.” Canadian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edical Microbiology. 2018
- Tang C. et al. “Elevated atmospheric CO2 promoted speciation in mosquitoes (Diptera, Culicidae).”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018
- CDC. “Signs and Symptoms of Untreated Lyme Disease.”〔DB/OL〕 https://www.cdc.gov/lyme/signs_symptoms/index.html, 2016–10–26.
- 原文來源:http://www.anthropocenemagazine.org/2018/11/say-hello-to-the-bad-bugs-of-climate-change/ 本文由(Storythings供稿)
本文來源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這是一個開放、多元的泛科技主題網站,提供負責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題內容,歡迎關注他們。如需轉載請直接聯繫sns@guokr.com。